——LOADING——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关注 \ 正文

立足敦煌,面向世界——《敦煌研究》的办刊实践

日期:2023-05-10

6E56

吴尚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三十八期“刊协讲堂”!《敦煌研究》自1983年正式创刊以来,发表论文3900余篇作,涉及敦煌学的所有专业,不仅在世界敦煌学界有越来越大的影响,推动了敦煌学的发展,而且对中国考古学、历史学、宗教学、文学、语言文字学、艺术史、科技史、古代民俗、文物保护、音乐舞蹈等学科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反映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增强国际话语权等,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先后获得中国期刊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等荣誉称号。他们在办刊方面有哪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今天,我们请来了本期演讲嘉宾赵声良同志,请他与大家分享《敦煌研究》的办刊实践。

赵声良同志是《敦煌研究》执行主编,历任敦煌研究院编辑部主任、副院长、院长。现为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合作主任。从事敦煌艺术和中国美术史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二十余部。下面请赵声良同志就“立足敦煌,面向世界——《敦煌研究》的办刊实践”这一话题开讲。

赵声良:各位同仁,大家好!很高兴来到“刊协讲堂”与各位学习交流。下面,我以“立足敦煌,面向世界”为主题,与大家分享《敦煌研究》的办刊实践与体会。

《敦煌研究》是敦煌研究院主办的敦煌学专业学术期刊,主管单位是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本刊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是 “文革”结束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全国的敦煌学研究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些大学开始开设敦煌学课程,并成立敦煌学研究小组或研究机构。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即今天的敦煌研究院),以段文杰所长为首的新的领导班子率领广大研究人员纷纷撰写论文,涌现出一大批敦煌石窟及历史文献研究的成果。为了尽快地刊布敦煌学研究新成果,并推动全国敦煌学研究的发展,在段文杰先生的倡导和主持下,敦煌文物研究所创办了《敦煌研究》期刊,于1981年和1982年出版了试刊第1期和第2期(以书代刊),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反响。1983年《敦煌研究》获得甘肃省期刊登记证,正式创刊,并出版了创刊号。1986年,《敦煌研究》作为季刊定期公开发行。

2002年以后,为适应敦煌学研究迅速发展的需要,《敦煌研究》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发行,加快了出版周期。截至2022年年底,《敦煌研究》出版正刊196期,特刊8期,发表论文3900余篇,主要刊发内容涉及敦煌学的所有专业,不仅在世界敦煌学界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推动了敦煌学的发展,而且对中国考古学、历史学、宗教学、文学、语言文字学、艺术史、科技史、古代民俗、文物保护、音乐舞蹈等学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反映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增强国际话语权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敦煌研究》创办之初,主编段文杰先生就提出, “把《敦煌研究》期刊作为敦煌研究和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的学术园地,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敦煌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四十年来,《敦煌研究》期刊立足敦煌,面向世界,以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敦煌学发展为宗旨,站在敦煌学及相关学科的前沿,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刊发国内外敦煌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新资料、新信息。《敦煌研究》所刊发的论文反映了敦煌学学科研究前沿理论和研究动向,坚持学科优势和特色,刊发的论文也不局限于敦煌学,还扩展到了相关学科,如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中外石窟文化等研究领域,不断提升期刊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和重视,为敦煌学的发展及敦煌石窟等文化遗产地的保护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支持,成为我国乃至国际敦煌学界认同的标志性领军刊物。

经过四十年的不懈努力和不断改进创新,《敦煌研究》成为国内外敦煌学界的必读期刊。有稳定的高校师生、科研机构学者等读者群,在海外的学术影响波及亚洲、欧洲及美洲国家,对敦煌学研究领域具有引领作用,历年来入选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和“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术理论期刊奖、首届中国期刊奖,进入中国期刊方阵“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双高期刊之列,被评为首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全国百强报刊(2015、2017)、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13、2015、2021)、2015年度中文期刊最受海外机构欢迎50强、2016中国最美期刊、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2021)、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2021年最受欢迎期刊”、中国期刊协会首届“方正电子”杯封面设计优秀作品奖和版式设计优秀作品奖(2021)、甘肃省品牌期刊、首届甘肃省十佳社科期刊等,入选中国期刊协会举办的“2021中国精品期刊展”。

伴随着中国敦煌学奋发图强的步伐,《敦煌研究》期刊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围绕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回顾《敦煌研究》办刊工作,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体会。

一、始终把内容建设作为核心

1.开设重要专题专栏,加强特色栏目建设

《敦煌研究》2019年第5期专题报道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敦煌研究院并召开座谈会。2020年8月19日,由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办,省文旅厅、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承办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传承创新研讨会”在莫高窟举行。《敦煌研究》于2020年第6期设专栏,刊发11位专家的大会主题发言。在继续保持办刊特色,办好石窟考古与艺术、敦煌文献、文化遗产保护等特色栏目的基础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对敦煌石窟以及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和文化遗产、出土文献研究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等研究领域的持续关注,重视新材料刊布与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刊发。

自2017年、2018年来,《敦煌研究》开设了“敦煌论坛”会议论文选刊、东西文化交流、敦煌学学科体系建设等重要专题专栏,从敦煌研究院每年举办“敦煌论坛”国际学术会议所发表的论文中,选择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尤其选择那些能够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等方面的论文,体现“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的成果,通过《敦煌研究》期刊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刊发的多篇特约专稿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及法国《中西新人文》全文转载,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编论点。

固定特色栏目“石窟考古与艺术”刊发论文研究对象除敦煌石窟外,还包括中外石窟考古与艺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全国各地的石窟寺和佛教造像,为石窟寺研究、丝绸之路考古与艺术搭建良好的学术平台。

2.全面促进学术融合

《敦煌研究》期刊最大特色就在于突出敦煌学领域成果。随着学术的发展,人文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是大势所趋,与敦煌学相关的丝绸之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石窟考古、佛教考古、中国艺术史等学科,都可以从敦煌文化中展开,或者与敦煌文化有密切关联。几十年来,《敦煌研究》不断扩展范围,刊发了大量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而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本刊将在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史、古代民族宗教文化史、佛教石窟艺术与考古、东方艺术史等研究领域拓展渠道,促进相关学科的研究。同时,《敦煌研究》坚持敦煌学学科特色,以敦煌学研究为主旨,重视石窟考古与艺术,兼顾“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河西史地、简牍研究、敦煌学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最新研究成果,推出客观、科学、优质的研究成果。实时关注国际敦煌学研究动态,追踪学术研讨会,关注敦煌学、东西文明交流互鉴及相关学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情况,尤其是重点及重大项目,《敦煌研究》重视定向约稿并加大约稿力度,关注优秀中青年学者,特约刊发国内外有影响力学者的最新高水平论文。

3.打造“敦煌研究发展学术交流平台”

为把握交流敦煌学、丝绸之路最新的研究资讯,探讨敦煌研究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进一步优化办刊理念、方法和措施,促进敦煌研究的发展和繁荣,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编辑部依托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经费,自2016年以来,每年度召开一次“敦煌研究发展研讨会”,邀请《敦煌研究》编委、审校专家、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和省委宣传部领导参加会议,围绕《敦煌研究》发展的困难与机遇、办刊措施、敦煌学学科发展方向和研究内容、期刊审稿与编辑校对、敦煌相关图书的出版等主题展开讨论,提出来许多前瞻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每年的“敦煌研究发展研讨会”均有敦煌学界的权威专家参会,大家共商敦煌学发展的大事,不仅对《敦煌研究》期刊的发展、改进办刊措施及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具有指导意义,也为敦煌学、丝绸之路研究指出了研究方向,在敦煌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打造一流办刊人才队伍

因为敦煌学学科的独特学术性和内涵丰富的特征,编辑部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编辑人员更需要有专业的科研背景,具备较高的科研洞察力和学术敏感力。为此,《敦煌研究》多年来把坚持打造一支业务水平较强、高学历的学者型编辑团队作为办刊工作的重要任务,保证期刊的学术水平和编校质量。目前,文字编辑人员皆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编辑岗位分为责任编辑、文字编辑、美术编辑、英文编辑,以及特聘的外籍英文编审。编辑人员之间分工协作,负责期刊编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保证了期刊的学术性、规范性和编校质量。《敦煌研究》编辑人员是一支学者型编辑队伍,多年来处在学术研究和编辑出版工作一线,能够把握最新的敦煌学研究资讯和动向,站在学科发展前沿,治学研究和编辑工作踏实、严谨,在专业方面保证了对来稿编校的学术水准。

《敦煌研究》主编为樊锦诗研究员,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一生奉献于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事业,是石窟考古和保护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2018年荣获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荣获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的“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及中宣部授予的“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2020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执行主编赵声良研究员,为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二十大代表,是敦煌艺术研究的专家。

大部分编辑人员在做好编辑出版工作的同时,都能坚持学术研究,编辑人员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5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部,有的论著荣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编辑积极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和学术考察活动,提高专业学术素养,加强同专家学者的交流联系,同时进行特别约稿。

《敦煌研究》还组建了高水平的审稿专家队伍,外审专家除了编辑委员会专家之外,专门聘请敦煌学界佛教、考古、艺术、文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民族、中外交流史、文物保护、计算机图形图像等相关专业的著名专家组成我刊特邀审稿专家,努力使每一相关学科都有相应的顶尖学者帮助审稿,严格把关,保证选用稿件的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平。

此外,编辑人员每年按时参加编辑技能培训和学习,对国家有关编辑出版的法令法规和相关政策有深入的认识,不断提高编校水平,从而提升刊物的编校质量和学术质量。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研读《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等国家出台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并在编辑出版工作中全面贯彻。

三、着力提高编校质量

1.严格执行出版管理规定

编校工作严格落实《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等法规制度,秉承一贯的规范严谨办刊之风,健全完善审稿、用稿机制,从收稿、审稿、组稿,到编辑出版,执行严格、规范的工作流程,努力持续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和编校水平,对所有稿件一视同仁,以文章质量为唯一评判标准,保证了期刊的学术水平。刊物以服务学术研究为目的,自办刊以来,从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审稿费、版面费等费用,同时不断提高稿酬发放标准,以鼓励优秀学术论文的发表。

2. 实行严格的“四审四校”、双向匿名审稿制度

作者投稿经过编辑初审、副主任复审、专家外审、主任终审的“四审”过程,层层把关和筛选优质论文。所有用稿必须专家外审通过,做到匿名审稿。稿件送审时隐去作者的信息,做到作者和审稿专家互不知情,从根本上保证期刊所刊论文的学术质量。责任编辑依据有关规定的规范进行至少四次校对(“四校”),核查引用文献、补齐遗漏,纠正版式错误。此外,编校中使用黑马校对软件校对,论文清样PDF送作者校对,进一步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规范。聘请原编辑部主任梁尉英先生和知名校对专家叶爱国先生分别进行刊前统校和刊后审读,并根据校本召开工作例会,讨论存在的问题,学习有关出版提示、出版审读报告、自聘专家审读结果,分析编校工作的经验和问题,规范编校、提升专业水平,争取把差错降到最低限度。做到了精编精校、印制精美的优质期刊。

聚焦高品质学术期刊目标,《敦煌研究》不仅重视稿件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而且注意稿件学术规范性的审查。所有稿件在终审后和被组稿编排之前,将进行学术不端检测,严防刊发违反学术规范和抄袭侵权的论文。

3.不断提高印刷质量,推出抽印本

借助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经费的支持,《敦煌研究》2014年进行了期刊编印改革,由原来的彩色图版与文字正文分离改为彩色数码印刷,图文混排结合,图随文走,四色印刷,极大地方便了读者阅读,提高了论述问题的直观性。封面设计以敦煌艺术元素为核心,以敦煌大漠流沙纹和敦煌文献为背景,选用敦煌艺术精品作为主题图案,展现敦煌艺术独特之美。刊物整体设计典雅、大气,别具一格,凸显敦煌艺术文化的底蕴和特色,并因此入选了 “2016中国最美期刊”。

根据期刊编委和专家的意见,在保持本刊特色风格的基础上,2021年对期刊版式再次改进,通过加大行距、改用阅读舒适度更高的纸张、目录页和引文排版改进等多项举措,进一步改善阅读舒适度、加强刊物的学术性和艺术性,向国际学术界展示敦煌学最新研究成果,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每篇论文赠送第一、第二作者各15册全彩印刷抽印本,方便作者赠阅交流,进而扩大本刊的学术影响力。2021年期刊入选中国期刊协会举办的“2021中国精品期刊展”,荣获中国期刊协会首届“方正电子”杯中国期刊设计艺术周封面设计优秀作品奖、版式设计优秀作品奖。

四、积极拥抱新媒体和新技术

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敦煌研究》加强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先后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知网、人大复印资料室、万方数据、超星、龙源期刊网、重庆维普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发布敦煌学新成果,并通过建设《敦煌研究》门户网站、敦煌研究院官网《敦煌研究》栏目、微信公众号等即时反映出刊情况和最新学术信息。微信公众号除了发布最新目录、敦煌艺术经典及本刊资讯外,每月推出3—4篇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石窟考古与艺术类论文,扩大社会影响力。

与中国知网合作,开展英文数字化出版业务,选取本刊发表的优秀论文进行外文翻译,每期5—6篇,以英文网络期刊的形式向海外发行本刊内容,向国际学术界推送敦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展示我国敦煌学和文物保护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提高扩大了《敦煌研究》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敦煌研究院调研,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敦煌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代表,它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需要我们学术界持续不断地挖掘,并发扬光大。

《敦煌研究》期刊走过的四十年的历程,也是中国敦煌学奋发图强的四十年。经过中国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中国的敦煌学研究已走在了世界前列。今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敦煌研究》期刊将承担起时代的使命,要发挥敦煌学学科本身的特色,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以学术研究推动国际间的文化合作与交流,始终保持在国际敦煌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强中国学者的话语权。同时要推动敦煌学的纵深发展,在世界范围内讲好敦煌故事,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积极贡献。

6E56

吴尚之:今天,赵声良同志与我们分享了“立足敦煌,面向世界——《敦煌研究》的办刊实践”。概括起来,他们的经验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着力期刊内容建设。《敦煌研究》加强期刊特色栏目建设,办好专题专栏,重视最新研究成果和原创性成果的刊发。积极适应人文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趋势,促进学术融合,刊发大量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通过建设“敦煌研究发展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优化办刊理念、方法和措施。

二是着力培养编辑人才。《敦煌研究》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坚持打造一支业务水平强、高学历的学者型编辑队伍。鼓励支持编辑人员在做好编辑出版工作的同时,坚持学术研究,参加学术活动,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与此同时,还组建高水平审稿专家队伍,使相关学科都有相应的顶尖学者帮助审稿,严格把关。

三是着力提高编校质量。《敦煌研究》严格执行出版管理规定,健全审稿、用稿机制,认真执行编校制度和程序,实行“四审四校”、“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加强稿件学术规范性审查,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层层把关和筛选优质论文。同时,加强封面设计,提高印刷和装帧设计质量,做到精编精校,推出印制精美的期刊。

四是着力推进融合创新。《敦煌研究》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加强数字化、网络化建设,通过杂志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及时反映期刊动态和学术信息。与有关机构合作,开展英文数字化出版业务,以英文网络期刊形式向海外发行期刊内容,推送敦煌学研究成果,扩大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最后,让我代表中国期刊协会,感谢赵声良同志的精彩演讲!感谢大家对“刊协讲堂”的支持!



作者:中国期刊协会编辑:殷曦

访问量:

相关新闻

  • 三个细节折射莫高窟呵护文物之道

  • 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 《敦煌图案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训》拟录取学员公示

  • 关于敦煌研究院敦煌艺术馆(兰州院部)临时闭馆的公告

  •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 从撒马尔罕到敦煌——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班招募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