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甘肃省文物局关于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重要讲话的意见

日期:2021-01-19

各市州文物(文旅)局、兰州新区商务和文化旅游局,省直各文博单位,局机关各处室: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就文物保护和研究发表重要讲话。一年来,全省文物系统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定不移推进贯彻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站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和全省文物事业发展新起点,各地、各单位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为主线、统揽,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落实工作推向深入,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甘肃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和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提高政治站位,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座谈时的重要讲话,从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明交流、服务“一带一路”的战略高度,立足敦煌、着眼全局、面向世界,内容涵盖了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弘扬、管理以及科研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物领域的思想指引,为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重要讲话要逐字逐句全面学,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学,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持续学,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强化政治自觉,扛好重大责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新要求上来,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要求转化为推动甘肃文物事业发展的实际行动,努力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二、把握省部共建机遇,全力推动敦煌研究院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

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始终将保护放在首位,着手修编《敦煌莫高窟保护规划》,指引新时代敦煌文物事业长远发展。以敦煌研究院管理的六大石窟为核心,拓展到全省重要石窟寺,建设石窟监测中心。在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科研基地和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积极申请组建国家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研究。发挥敦煌学、敦煌艺术、石窟考古及文物保护、文物数字化领域的学术科研优势,深化院校合作,办好北京大学敦煌学院、兰州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推动文化遗产学、文物保护学、考古学、敦煌学等学科体系建设,培养造就高层次专业人才,掌握敦煌学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学术与科研话语权。进一步完善负责任的敦煌莫高窟开放利用模式,利用最新科技拓展敦煌文化展示维度,建设智慧化的莫高窟游客服务体验中心,提高莫高窟旅游开放接待能力和文化体验。始终将保护放在首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综合实施敦煌研究院管石窟文物保护、遗产监测、数字化、环境治理、安全防护、自然灾害预防与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积极构建更为主动、更加全面、更趋科学的预防性保护体系,全方位促进敦煌文物保护利用研究弘扬提质增效,更好肩负起新时代使命,推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三、以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为抓手,全面加强长城、革命文物、黄河文化遗产及河西走廊遗产线路保护利用

高度重视长城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特殊地位,全面落实保护责任,持续强化保护管理,加强巡查养护,实施抢救性保护工程,及时排除长城病害险情,改善长城保护状况,提升研究阐释和展示利用水平,执行保护管理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在实施长城整体保护的基础上,优先、严格、规范做好全省14处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保护利用工作,在2021年6月前完成险情隐患排查,实施重点保护,2025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机构建设、空间管控、监测管理、保护修缮、展示阐释等各项工作。加快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扎实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五大工程。按照“338”的省级规划布局,进一步落实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工作责任,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提供政策保障、拓展宣传渠道、强化督促落实,统筹做好项目储备、立项、方案编制、经费落实和具体实施工作,规范有序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各项任务,确保2023年如期实现建设目标。

充分彰显甘肃作为红色热土的重要地位,全面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加强革命文物资源梳理、甄别、评估,持续做好认定和征集工作,摸清底数,细化举措,分类施治。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加大保护力度,拓展利用途径,提升展示水平,创新传播方式,保护和传承好红色基因。突出“甘肃红色记忆”,实施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工程、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革命文物主题展示工程,讲好革命故事。结合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系列活动,打造具有甘肃特色的原创类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网上红色展厅、红色旅游线路,主题教育品牌。重点推进实施陕甘片区、红军长征、西路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实现整体规划、连片保护、统筹展示、示范引领的目标。按照“一线、两区、七节点”的省级空间布局,全面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编制完成革命文物片区规划,制定分区域实施方案,分步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全面提升革命文物保护质量,传承好红色基因。

全面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甘肃省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依托黄河干流、6大支流和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空间布局,围绕7大主题,完成黄河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建设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积极开展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进一步巩固我省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发祥地地位。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重点开展具有黄河文化共性和地域特色鲜明的古文化遗址、古城址、石窟寺、古建筑及水文化遗产等保护项目,确保文物安全。强化黄河文化展示弘扬,实施代表性史前文化遗址保护展示项目、打造黄河文化主题陈展、改善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等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任务,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独具甘肃特色的黄河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依托“穿越千年、历久弥新”,丝路文化、中华文化和红色文化富集的河西走廊重点遗产,全面实施《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保护利用行动计划(2020—2030)》。根据省政府和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按照“一廊、四区、九线、百点”的总体布局,突出敦煌、丝路、长城、石窟、简牍、五凉、西夏、红西路军等特色文化,充分挖掘提炼和保护展示河西走廊核心价值与精神标识,立足整体性保护、活态展示和深度体验传承,上下协同、部门联动、区域协作,实施一批重要遗产保护、系列展示阐释、基础设施改善、标准规范制定,科研联合攻关等项目,将河西走廊建设成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创新利用的新高地,中华文明、丝路精神和时代价值融合的新典范,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新样板,推动遗产线路保护利用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协调一致的新格局。

四、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加强文物考古研究抢占文化制高点

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的要求,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光荣使命,进一步增强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加大对考古工作的支持配合力度。编制甘肃考古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培育壮大考古队伍,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建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和区域性文物标本库房,全面强化科技考古,大力发展公众考古,着力推动考古工作现代化。依托甘肃独特的历史演进轨迹和文化资源禀赋,积极承担“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重大课题,加强学科交叉融合,重点开展以旧石器时代考古为代表的古人类史研究,以新石器和青铜时代考古为代表的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以周、秦遗存考古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发展研究,以古城址、石窟寺考古为代表的丝绸之路研究,以五凉、吐谷浑、吐蕃、西夏遗存考古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研究,以长城关塞和黄河文化考古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研究,持续破解中国历史文化早期的一系列核心疑问和谜团,构建甘肃考古谱系,厘清甘肃历史文化脉络,进一步巩固甘肃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的地位。创新传播弘扬手段,全力做好考古成果研究阐释,加深公众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及文化体验,进一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提高甘肃在“一带一路”的文化影响力,占领文化制高点。积极服务发展大局,强化考古研究在文物事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为甘肃实施重大文化战略提供学术支撑,切实加强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促进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双赢。

五、突出示范引领,全面开展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认识甘肃石窟寺重要价值地位、保护利用工作特色优势和问题短板,学习借鉴敦煌石窟保护经验和管理模式,坚持统筹规划、创新发展,切实加强新时代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完成全省石窟寺科学系统调查,编制实施《甘肃省石窟寺保护利用规划》。加大综合保护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提高中小石窟寺保护水平,逐步构建重要石窟寺预防性保护体系。全面落实管护责任,纳入“文物平安工程”,出台《甘肃石窟寺管理导则》,实施标准化管理。完善学术研究体系,深化学术研究、价值挖掘和成果出版,擦亮甘肃“石窟艺术之乡”金色名片。申请组建区域性石窟考古研究平台与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推动多学科联合攻关,在标准规范、保护技术、修复材料和修复工艺方面为全国石窟寺保护利用提供甘肃解决方案。实施全省石窟寺展示陈列提质工程,整合资源办好“敦煌文化艺术大展”等精品项目,高质量打造石窟寺遗址博物馆。强化数字技术应用,持续开展石窟寺数字化项目,推进实施“敦煌海外文献数字化回归”工程,加强石窟寺数字资源集中管理和共享共用。推动敦煌文化全面融入中国外交,促进石窟寺保护利用国际交流,特别是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保护合作,推动甘肃文物保护技术走出去。创新体制机制,在敦煌研究院试点开展设计施工一体化方式,成熟后逐步向全省推广。试点开展中小石窟委托代管制,中小石窟寺重要保护项目可由所在地政府指定专业机构作为项目管理单位。科学核定游客承载量,以保护为前提合理适度开展旅游。

六、推动文博单位提质增效,促进文物赋能美好生活

始终将文物、博物馆单位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全面强化职能,补齐短板,提高开放服务水平。重点推动行业博物馆、专题博物馆和“乡村记忆”博物馆发展,加快推动构建更为完善的丝绸之路特色的甘肃博物馆体系和区域博物馆聚落,全面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重点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建设,立项实施甘肃省博物馆扩建项目,甘肃简牍博物馆按期竣工开放,支持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县级博物馆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有效解决重点特色文物展示不充分、展厅面积不足、教育活动场所等公共空间缺乏等突出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文物保护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刚性需求,有效提升保护管理、研究展示、宣传教育和服务社会能力。深化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与联动交流,推出更多优质精品展览,打造博物馆“四进”宣教、青少年第二课堂、敦煌艺术精品高雅文化进校园和研学游等社会教育品牌,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工程,加快智慧博物馆建设,推动互联网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推出更多数字展览和网上展厅、云游博物馆等数字产品,全面赋能幸福美好新甘肃建设。

七、多措并举,全面加强新时代文物机构队伍建设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要继续加强基层文物保护和研究队伍建设、保持队伍稳定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编办《关于加强市县文物管理机构编制的通知》要求,根据各地文物资源状况和保护管理实际,及时研判事业单位改革的形势政策,充分依靠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构建与文物资源、工作任务相匹配的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确保文物安全有人管、保护利用有人干,推动文物保护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充分运用改革思维,广泛调动各方力量,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设置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进一步落实文物安全和巡查、管护责任;积极培育和加强文物保护员、长城保护员等群管力量,充分保障待遇,不断提高素质,满足各地文物保护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要强化文物专业队伍能力建设,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优化岗位结构,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改善工作生活条件,积极引才、育才、留才,激发内生动力,更好担当作为、守土尽责。要大力弘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和风餐露宿、青灯黄卷的考古工作作风,激励文物系统干部职工扎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择一事、终一生,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动全省文物事业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高质量发展方向继续奋勇前行。        


甘肃省文物局

2020年12月15日

作者:编辑:

访问量:

相关新闻

  • 敦煌研究院召开干部职工大会传达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 苏伯民会见日本株式会社阪急交通社友好人士

  • 大爱传丝路 健康护芳华 ——“走进敦煌 育爱同行”女性健康公益行在敦煌研究院举行

  • 敦煌研究院召开2025年度重点工作部署会议

  • 敦煌研究院召开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