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从平城到洛阳——敦煌研究院中青年专家团赴山西考察之山西寺观壁画与塑像

日期:2020-12-16

敦煌研究院中青年专家团一行此次山西考察还参观了华严寺、善化寺、应县木塔、净土寺、岩山寺、公主寺、佛光寺、南禅寺、观音堂、法兴寺、崇庆寺、府城玉皇庙、开化寺、铁佛寺、青莲寺等十多座宋、元、辽、金、明、清时期的寺观建筑和壁画塑像。考察团在考察期间,邀请到了当地两位资深的寺观建筑方面的专家专程陪同我们参观讲解,每到一处佛寺,还有寺院负责人陪同讲解,让我们对中国古代寺观建筑有了更为深入和细致地了解。

一、大同华严寺

11月12日下午我们一行人抵达大同市区后,第一时间参观了位于市区西南角的华严寺。这座寺院根据佛经《华严经》修建。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寺上寺大雄宝殿

寺院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占地面积非常大,据讲解员介绍,华严寺总占地面积约66000平方米,足见当初修建和兴盛时期的盛况。从入口处进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四面都有佛殿的院落,称作“上寺”,入口正对的就是一座修建于辽金时期的大雄宝殿,是这一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布局严整,高低错落。讲解员告诉我们,华严寺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清宁八年(1062年)建华严寺,辽末因为战争,寺院局部建筑被毁,金天眷三年(1140年)依旧址重建。金大定六年(1166年),金世宗曾到此巡视。

走进大雄宝殿,就见殿内中央佛坛上塑有五方佛,佛像面相扁平,发髻上有宝珠镶嵌,其两侧有二十诸天侍立,神情不一,姿态各异,身躯均稍前倾。据介绍,中间的三尊大佛是明宣德二年在北京雕成迎回后安放在此。大雄宝殿内采用减柱法构造,减少内柱12根,扩大了前部的空间面积,便于礼佛等各项活动。由于我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知之甚少,此时经过讲解才初步了解了古人采用减柱法来扩展殿内空间的做法。殿内四壁满布清光绪年间补绘的21幅巨型壁画,描绘各种人物。其内容有佛本生故事图、“七地九会”佛说法图、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达摩传法记图、准提佛母图、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图、华严三圣图、水月观音图、罗汉图等,采用山石、流水、云雾、树木、楼阁、亭台等景物相隔联之传统手法,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附以沥粉贴金,色彩艳丽,画工精细,保存完好。殿顶的天花板彩绘龙凤、花草、梵文等,构图繁复。

华严寺大雄宝殿

参观完大雄宝殿继续往寺院内部走去,就路过一座雄伟高耸的宝塔——华严宝塔。木塔平面呈方形,包括塔刹在内总高43.5米 ,宝塔底下建有地宫,由于不开放,我们也就只在远处欣赏了宝塔,继续前行,到达下华严寺的薄伽教藏殿,也是华严寺参观的重点。

薄伽教藏殿,意为佛教的经藏殿,用来收藏佛教经典。薄伽教藏殿内右侧椽底有“维重熙七年(1038年)岁次戊寅九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午时建”题记,表明这是一座辽代建筑。殿内斗八藻井等亦是辽代旧物,内槽彩画中所绘网目纹、三角柿蒂等辽代通行的纹样尚依稀可辨。佛坛上布列辽代彩塑29尊,分3组:北部一组以过去佛燃灯佛为本尊,胁侍二弟子、四菩萨;中部一组以佛释迦牟尼为本尊,胁侍二弟子、四菩萨;南部一组以未来佛弥勒为本尊,无弟子,有胁侍六菩萨。三尊佛像前端坐四大菩萨,由北而南依次为大悲观音、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愿地藏。此外,过去、未来二佛像前各有两尊供养童子像,佛坛四角各有一尊护法天王像。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为安全起见,所有大殿的塑像都用金属栅栏围绕,防止游客进入殿内损坏塑像和壁画。我们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得以进入大殿内部参观四壁的木构楼阁式藏经柜。据说是古代寺院用来藏书的书柜,只不过现在已无任何书籍存在里面了,仅留下精巧宏伟的木构建筑置于墙壁上方。楼阁雕工极细而富于变化,是中国唯一的辽代木构建筑模型,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被已故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海内孤品”。行至大殿后侧的后窗处,看到有用拱桥连接的木制天宫楼阁5间,两侧以拱桥与左右壁上部凌空相接,柱头斗拱的样式层层叠叠极为复杂,看得人眼花缭乱,根本无法分清楚建筑的具体构造。勾栏束腰栏板雕刻镂空的几何图案变化多端,其华丽精巧世所罕见。由于殿的后壁中间有用于通风和照明的明窗,致使两边的壁藏断开,聪明的古代工匠在中间搭了一座人工桥并在桥上建造了五间“空中楼阁”,巧妙地将经柜和佛龛融为一体,还营造出一种“天宫楼阁”的视觉效果。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壁藏“天工楼阁”

二、大同善化寺

善化寺是大同市区又一座规模较大的辽金时期的寺观建筑。寺院最初建造于唐开元年间,明代才更名为善化寺。寺内主要建筑依中轴线为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层层叠高。寺内工作人员为我们做了专业的讲解。寺内天王殿和大雄宝殿是保存最好的两座辽金建筑,天王殿为单檐庑殿顶,中间的“善化古寺”匾额为韩美林先生题。屋檐斗拱简洁整齐,殿内供奉的四大天王像为明代所塑,虽然规模宏大、威猛,但是似乎略显死板,显得中规中矩,没有了天王的气势和威力。

大雄宝殿是善化寺最大的一座殿宇,大殿左右设钟鼓楼。有了之前参观华严寺的经验,我们能够识别出此间大殿为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殿内塑有五方佛像,从东往西依次排列为: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殿内东西两侧转台上有二十四诸天像。西墙和南墙上绘有清代康熙年间的壁画,内容均为佛教故事。

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

我们参观大雄宝殿的时候正值上午十点左右,东方升起的太阳光刚好进入殿内照在主尊佛像身上,颇有佛光万丈之感。殿内不允许拍照,打扫大殿的阿姨对我们虎视眈眈,生怕一个不留神我们会拍照或者对佛像做出不敬之举。就连我在跨过门槛的时候不小心将脚放在门槛上,也被她们视作是对佛的大不敬。在我们参观的间隙,陆续有三三两两的当地人手捧鲜花到大殿内还愿,据说是所求皆有所应,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佛教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

三、应县净土寺、应县木塔

11月16日上午,我们来到应县参观净土寺和应县木塔。两座建筑相距不足一公里。净土寺周围环境略显荒凉,虽靠近公路,但是前往净土寺的小路还没有修好,周围民居围绕,道路泥泞。据负责人介绍,净土寺周围正在建设当中,近些年文物保护和开发的力度加大,净土寺也被列入建设范围,净土寺所在的庭院也是刚刚修建好的。外观虽然很不起眼,但是我们一进入大殿,就被殿内的建筑和塑像震撼了。

应县净土寺大雄宝殿外景

根据清代《应州志》记载,净土寺建于金天会二年(公元1124年),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其主殿大雄宝殿,也就是我们所观看的这座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为单檐歇山顶。殿内有清代壁画,内容为佛,菩萨,弟子等。据文献记载,净土寺原来还有山门、舍利塔、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等诸多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因后来的历史原因,大部分建筑被拆毁,如今我们只能看到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大殿内最吸引人的便是这座建筑的顶部藻井,被称为是“天宫楼阁”,梁思成先生曾称赞其“构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珑细致,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

应县净土寺大雄宝殿内藻井

我们之前对藻井的印象都是只在顶部正中设一藻井,但此殿以梁袱划为九格,分作九个藻井,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斗四、斗六与斗八藻井。其中殿内最正中的斗八藻井最为繁复精美,也是全殿最大的藻井。是金代“天宫楼阁”藻井的代表作品。据介绍,这种斗八藻井的最下层为方井(也就是方形),方井之上安三跳(即三层)斗拱以承平座,平座上置勾片栏杆。方井四面正中各开一门,作天宫楼阁。天宫楼阁为小木雕刻,戗脊、梁架、立柱、斗拱无一不是按当时的建筑比例尺度缩减所作,甚至小到鸱吻、角梁套兽这类装饰都精雕细刻,细节之精致令人赞叹。方井之上为斗八藻井,八角井及角蝉内皆安斗拱,并于角蝉内绘制龙凤图案。八角井正中绘有“双龙戏珠”,为木浮雕作,而其他八个藻井正中图案虽然也是“双龙戏珠”,但皆为贴金绘制。藻井上的楼阁与斗拱上的小斗皆贴金,压槽板涂红,斗拱饰绿彩,这些色彩组合起来便构成了富丽堂皇的“天宫楼阁”藻井。

关于“天宫楼阁”,潘谷西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对其的定义是:“用小比例尺制作宫殿楼阁木模型,置于藻井、经柜(转轮藏、壁藏)及佛龛(佛道帐)之上,以象征神佛之居,多见于宋、辽、金、明的佛殿中。”山西现存的以天宫楼阁作为室内装修手法的宋辽金建筑除了净土寺大雄宝殿藻井外,还有我们在第一天到达大同市参观的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应县木塔可以说是威名远播,近期更是因为其逐渐“扭曲变形”保护难度大而受到广泛关注。应县木塔又称佛宫寺释迦塔,修建于1056年,塔高67.31米,相当于一座20多层高的楼房建筑,它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这座塔的设计全靠斗拱、柱梁镶嵌穿插吻合而成,不用钉不用铆,全塔共用斗拱75种,可以称得上是一座“斗拱博物馆”了。梁思成先生宣称:“其在中国建筑上所占之地位,犹柱式(order)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制度之变化,亦未尝不可,尤柱式之影响欧洲建筑,至为重大”。应县木塔可视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运用斗栱至最高艺术境界之精品。全塔一整套系统的、变化多端的斗拱高妙地解决了结构和造型艺术的诸多问题。自1933年梁思成、莫宗江先生调查测绘以来,引起了学界广泛而持久的关注。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曾调查过这座塔,并感叹“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

应县木塔

从外表看,木塔第一层为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有五层六檐,而实际上各层之间还加了暗层,实际有9层。木塔还有佛像、壁画彩绘、匾额楹联、碑刻等众多附属文物。20世纪后半叶,塔内还发现了佛经、《采药图》等许多珍贵的辽代文物。站在塔外抬头仰望,木塔正中悬挂有明成祖朱棣亲自题写的“峻极神工”匾额,明武宗朱厚照题写的“天下奇观”牌匾。据介绍,木塔共悬挂有历朝历代的额匾、楹联54块。

据专家推测,这座佛塔很有可能就是当时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导修建的,以作家庙,彰显家威,并有礼佛观光和登高料敌之用。据《契丹国志·后妃传》记载:“兴宗皇后应州人,法天皇后弟、枢密楚王萧孝穆之女也。”而圣宗钦爱皇后、兴宗仁懿皇后、道宗宣懿皇后,祖孙三代的皇后都是当时应州萧姓拔里氏,可谓一门三后。

走进塔内,可以看到第一层塔的顶部设计非常精妙。据介绍,佛塔采用两个内外相套的八角形,形成内槽、外槽和回廊三个部分。内槽供奉佛像,外槽供人员活动,也可以从外槽走到回廊上,眺望远处。内外槽之间又分别有地袱、栏额、普拍枋和梁、枋等纵向横向相连接,构成了一个刚性很强的双层套桶式结构。内槽的直径随着高度增加逐渐减小,佛像的坛座则不断扩大,登临佛塔过程中,每升一层,游人与佛像就更接近一点。

虽然现在处于安全和保护的原因不允许有人登塔,但是我们站在塔内聆听了非常专业的讲解,也了解到这座木塔不仅建筑造型奇特,更是集书法、彩塑、壁画等艺术于一堂,塔内还有26尊辽代彩塑,分布于上下五层塔内,供奉的主像为释迦塔,位于第一层的彩塑是全塔最大的释迦牟尼佛,高约11米,结跏趺坐于束腰莲花座上;二层共五尊彩塑,为一佛四菩萨,中间为毗卢遮那佛,左右为二协侍菩萨,前端两侧为文殊和普贤菩萨;三层共四尊彩塑,分别为阿閦佛、宝生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四层共七尊彩塑,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左右两侧为阿难、迦叶二弟子,前端两侧为文殊骑狮和乘象的普贤菩萨,二菩萨坐骑旁各有一牵兽童子;五层共有9尊彩塑,中央位毗卢遮那佛,也称大日如来,其余四面为八尊菩萨像。

四、繁峙县岩山寺、公主寺

16日下午我们参观完应县木塔后赶到繁峙,参观了岩山寺和公主寺。这是我们之前完全不了解的两座寺院。

岩山寺位于繁峙县城东南四十五公里的天岩村,古代称作灵岩寺,灵岩院,时间年代不晚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金正隆三年(1158年)进行了扩建,现存的文殊殿壁画为当时“御前承应画匠”王逵所画,壁画题材丰富,布局严谨,笔法工整,弥足珍贵。据说明牌的介绍,这座寺院所在的天岩村隶属于五台山东台的北面,海拔1409米。这个村子的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天岩村的东北、西北还有龙山、二里头、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址。

寺院坐北朝南,院内景色幽静。据说原来的寺院内还有山门、文殊殿、水陆正殿,钟楼鼓楼等,但现山门、正殿已毁,文殊殿、东西配殿和钟楼尚存。东侧钟楼上悬铁钟,下设门洞,已作为该寺的旁门,文殊殿改为开北门。金代是岩山寺的鼎盛时期,属于五台山大华严寺(今天的显通寺)真容菩萨院管理,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到了这里朝拜,要先在此歇宿之后再进入五台山,故岩山寺又被称作五台山北侧的山门之寺。

我们直接进入文殊殿参观,这间大殿又称菩萨殿或南殿,殿内正中有一佛坛,绕佛坛可以前后穿行。佛坛上原有彩塑14尊,现仅残存6尊,分别为文殊菩萨的坐骑狮子、于阗王、文殊老人、倒坐观音、2尊金刚。 根据佛坛上残桩痕迹和寺院看守老人的介绍,原塑应为:文殊菩萨骑狮子位于佛坛中央,两侧侍立2尊胁侍菩萨,文殊左前为驭狮于阗王,右前为均提童子,东西两侧为佛陀波利与圣老人,佛坛四角分置四金刚,佛坛北侧有扇面墙,墙后有悬塑及倒坐观音,观音两侧有善财、龙女。

文殊殿的壁画分布于殿内四壁,其中东壁和西壁满墙绘制的壁画非常精美壮观,保存也较好。壁画内容为佛传故事画,反映了释迦牟尼乘象入胎、蓝毗尼园诞生、沐浴灌顶、太子学艺、宫中娱乐、出游四门、逾城出家、山中苦行、降魔成道、初转法轮、双林入灭等一生的事迹,其间还绘有反映宫廷建筑和王宫生活的场面。如在摩耶夫人焚香、梦祥、群臣朝贺、步辇相送、太子出四门等场景。殿内西壁南上方有一则墨书题记:“御前承应画匠王逵,同画人王遵”。

殿内没有灯光,我们只能借助手电筒的光观看壁画,这些壁画,不仅表现了内容丰富的宗教文化历史,同时也展示出了一幅宋金时期生动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整个画面的亭台楼阁,山川草木,市井尘俗,百官朝觐,无一不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再现。在整个壁画中,人物形象鲜明,富于个性。帝后端庄凝重,侍女恭谨顺从,乐伎娴静幽雅,文士潇洒飘逸,将官威武雄壮。人物服饰,也因其身世地位的不同而着装迥异,是研究宋金时期装束和等级制度的可靠依据。

参观完岩山寺后已经到了下午,冬天的阳光照射时间非常短,不到5点太阳就基本下山了,我们在前往公主寺的途中遇到堵车,耽误了半小时,到达公主寺后,室外的能见度已经很低了,当地文物局的负责人张局长专程赶来为我们讲解。据介绍,这座寺院属于五台山北台外,北魏诚信公主曾在此出家,因此得名。传说唐代有一尼姑来到此地,在遗址底下掘得尺璧,献给武则天,武则天敕令于此处重建公主寺。今公主寺旁边还有一座小寺叫附马庙,民间传说是诚信公主的丈夫出家修行处,当然,这些都只是民间传说,听着非常有趣,但无法作为研究的实证材料。

我们在公主寺参观了两座殿,一座为大殿,另一座为过殿。过殿彩塑正在维修,我们艰难穿过脚手架,到了大佛前方参观。在手电筒有限的光源下,我们看到这座大殿的主尊佛为毗卢遮那佛,主尊佛两侧为大梵天和帝释天像。比较引人注目的是佛座背后悬塑的仿照山脉形式的雕刻背景,蓝绿相间,给人以佛坐在山水中讲法的感觉。而且整座大殿四周都是用这种悬塑手法做装饰。因为是手电筒的灯光,所以给人以用泡沫纸做的假山的错觉。过殿内东西两侧塑十八罗汉坐像,分成两列,每列九尊,围绕主佛,由北向南坐在两个相对的台基上。罗汉神态各异,动静结合,有的袒胸露腹,有的低头含笑,有的静坐凝视,足见工匠在制作过程中是非常用心的。

五、佛光寺、南禅寺

17日上午,我们一早出发前往佛光寺,此行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到过五台山,这次有机会前来参观,大家内心还是很激动的。一路微雨,到了山中更是薄雾朦胧顿感仙气缭绕。沿着崎岖的山路,还没等到尽情欣赏一路美景,就已到达了佛光寺门口。佛光寺管理所胡所长已在门口等候。他给我们介绍了佛光寺的历史和现在的保存状况。

敦煌研究院考察团一行在佛光寺前院听讲解

佛光寺坐落在山西五台县豆村东北的佛光山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光寺主殿坐落在半山腰,登山的石台阶非常陡峭,到达台阶顶部就看到一座古朴宏伟的建筑映入眼帘。佛光寺的正殿魁伟整饬,还是唐大中年间的原物。殿内佛坛上满塑佛像,共有35尊,是与大殿同时期塑造。其中主像5尊,高度达7米之多,分别为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各有胁侍立于左右。据梁思成当时调查,认为这是他们多年来实地踏查所得的唯一的唐代木构殿宇,大殿梁间还有唐代墨迹题名,可资考证。佛殿的施主是一妇人,她的姓名写在梁下,又见于阶前的石幢上,幢是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建立的。寺内还有唐石刻经幢两座,唐代砖墓塔二座,魏或者齐的砖塔一座,宋代中叶的大殿一座。

佛光寺前一座经幢

塑像当中位于佛坛左侧天王像的右侧有一身趺坐小像,是供养人“佛殿主宁公遇”的塑像,是一位中年女性形象,身穿大领衣,内衣的领子从外领上翻出来。还有一身沙门愿诚的供养人像,由于被清代重绘,失去了旧有的风华。

这座佛殿还有一处特殊之处,就是一般来说,文殊与普贤菩萨对称,文殊在左,普贤在右,而这座殿中的文殊和普贤菩萨的位置恰好相反。沿着佛殿两山和后檐的大部分都排列着“五百罗汉像”,但是现存290身塑像,应该是清代所塑。

殿内拱眼部位还有壁画存在。其中年代最早的是在右次间内额的上边。拱眼壁长大约4.5米,高不足1米。这是一幅西方净土变,共有三组图像,中央为一组,以阿弥陀佛为中心,七菩萨协侍,其左第一位是观音,色彩以石绿色为主。左右两组壁画都以菩萨为中心,旁边又有各菩萨、飞天等随从。从壁画的构图和线条看,与敦煌壁画的西方净土变颇为相似,有很大可能为唐代画作。左次间前内额上的栱眼壁,画作七个圆光,每圆光内画佛像十躯,光下作长方框,内写各佛号。最左一格题“佛光庄信佛弟子刘太知……宣和四年三月初……”(公元1123年)。左山前侧的内额上的栱眼壁,画着密列的菩萨约七十躯,各菩萨都有头光。

参观完佛光寺后,我们就匆匆赶往南禅寺。比起佛光寺的规模宏大和环境优美而言,南禅寺则显得有些古朴和“小巧”。寺院规模不大,分为东西两院,西院由山门、东西配殿和大佛殿组成,东院由僧舍、禅房等组成一个偏院,现在主要是作为办公场所。我们主要参观了大佛殿的建筑和塑像。

南禅寺大佛殿外景

南禅寺创建年代,根据大佛殿内横梁上的墨书题记“时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佛殿法显等谨志”的记载,可知大佛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距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大佛殿也是整个建筑的核心,建在高1米多的台基上,为单檐歇山顶建筑,屋檐向外延伸,似鸟展翅。大殿从梁架结构、建筑形制到具体的构件等,都体现了唐代的建筑风格。殿内的佛坛上塑有一组塑像,与大殿是同时期塑造的。共有彩塑17尊,但是目前仅存14尊,2尊供养菩萨和1尊牵狮的人被盗走。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左右两侧分别为阿难和迦叶,再外侧是4尊协侍菩萨像,再外侧是文殊和普贤菩萨像,最外侧左右还各有一菩萨一天王。

南禅寺大佛殿角拱建筑

南禅寺管理所曹所长仔细为我们讲解了寺院建筑的结构和独特之处,尤其是带我们绕着大殿外侧一周观看木头立柱的保存状况。大殿建筑外围一周分别由木头支撑,但由于年代久远,木头材质早已无法支撑墙壁和顶部的重量,所以后期为木头做了加固和修复。南禅寺大殿在发现时出檐较短,这个短出檐当时认为是后代维修时锯短了檐椽,同时大角梁的梁头也被锯掉,维修时加长了出檐,并且更换了大角梁等。

六、观音堂、铁佛寺

21日下午我们到达位于长治市的观音堂参观,这座寺院以悬塑著称,与位于高平市的铁佛寺的制作工艺相似。这种雕塑手法也是我们此行几人第一次看到。

长治市观音堂

长治观音堂位于长治市西北郊约7公里的梁家庄村,建于明万历年间。观音堂坐东朝西,现存建筑为二进院落;有山门、天王殿、观音殿,两侧为南北配殿、钟鼓二楼。院内观音殿门口有一株古桧柏,据说已有千年历史。树下土壤中插了很多萝卜和大葱,很显然不是专门种在树下的,而是后来插进去的。在树下等待管理人员到来的间隙,有老师告诉我们说,这些萝卜和大葱都是当地老百姓来拜菩萨许愿并得偿所愿后来还愿时带来的。萝卜表示求男得男,大葱表示步步高升。

观音殿规模虽小,但是里面却别有洞天。进入殿内,但见各类描金彩绘的悬塑,层层叠加,布满了殿内的后墙、山墙、脊角、屋顶,直至梁、枋、柱,让人感觉眼花缭乱铺天盖地。举目环顾,祥云缭绕,怪石峥嵘;佛寺仙宫,回环错落;殿台楼阁,星罗棋布;各色人物,千姿百态。据介绍,全殿共有彩塑人物500余尊,有的比真人还大,有的不过手掌大小。悬塑之魅力就在于用一些铁丝盘绕出各种人物的头饰、装饰,再敷上泥巴,画上彩绘,使得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殿内正壁为一个“凹”字型的佛坛,正面佛坛上开三个佛龛,中间佛龛供奉观世音菩萨,南侧佛龛为文殊菩萨,北侧佛龛为普贤菩萨,共称“三大士”。观音菩萨像龛楣的上部,并排悬塑释迦牟尼、老子、孔子,儒、释、道三教鼻祖共坐中央。释迦牟尼居中,老子、孔子分列左右,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左手放在左侧脚上,右手施说法印。老子为道教装束。孔子正襟危坐向众弟子讲学,体现了明代儒、释、道三教共融的现象。

四周还塑了很多经变故事。因为殿内漆黑一片,我们只能借助微弱的手电光跟着崔所长的讲解一一观看。殿内两侧山墙悬塑,以险峻陡峭的山石和天宫楼阁为背景,以五彩祥云为间隔,以罗汉、诸天、菩萨为主体,以体量大小为顺序,一一排列。

我们此次考察看到的另一处寺院的雕像与观音堂类似,那就是位于高平市的铁佛寺。到达铁佛寺的时候天已经基本黑了,由于铁佛寺也是不对外开放的一个文物保护区,高平市副市长李琳一行陪我们一同参观。佛寺位于高平市区米山镇的米西村,在路边下车之后沿着乡村小路弯弯绕绕才找到。跟随我们参观的米山镇邢镇长告诉我们,米山镇因“赵国将军廉颇曾积米于此”而得名,唐高祖武德元年曾于此设置盖州。据李市长介绍,铁佛寺就在一户居民家中,几次文物普查都没有发现,很晚的时候才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机构。我们一行人果然到了一户居民家中,这户人家就位于一个长长的巷子的尽头,这是一个类似四合院的住户,暮色掩映下显得古色古香,最里面的一间“上房”居然就是“铁佛寺”的一个大殿,推门而入,我们再一次被里面的景象震惊了,寺内塑像造型生动奇特,惟妙惟肖,表情各异,栩栩如生,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古代雕塑艺术珍品。这座大殿为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平面形制长方形,悬山屋顶。殿内塑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二十四诸天等塑像二十七尊。

铁佛寺始建年代不详,历代县志仅清同治版《高平县志·祠祀第三·建祠》中到了名字,便没有更多记载。寺内所存最早的记录是正殿门枕石上的“记大定七年七月十一日铸造铁佛,修铁佛寺。嘉靖元年十一月初八日重修,住持僧人道才徒德通法孙圆妙,施主殷子名牛瑀赵赟”,另外殿外留有万历三年(1575年)《重修铁佛寺记》碑刻一通,由淮安知府刘崇文撰文,刑部主事郭东书丹,刑部主事常存仁篆额。刘崇文、郭东都是米山人,进士出身。

高平铁佛寺

1988年《高平县地名志》记载:“该寺为金代所建,因铸造有铁佛而得名”。解放后铁佛被炼了钢铁,满堂泥塑在村民的保护下留了下来,但是一直不为外人所知。

高平铁佛寺塑像(图片来自网络)

七、崇庆寺、法兴寺

22日一早,我们迎来了2020年第一场雪,一夜大雪已经让外面的世界银装素裹,我们收拾行李驱车前往位于长治市一个乡村的崇庆寺。根据车行走的情况,我们知道崇庆寺位于一座山顶,山顶的积雪似乎比山下更多,崇庆寺周围树林环绕,因为刚下过雪,树上积满了厚厚的白雪,一条小路绕着寺院背后缓缓而上,我们沉溺在雪景中久久不愿离去,直到领队开始催促我们才赶紧进入寺院。与之前我们看到的其它一些寺院一样,这座寺院也只有一两个人负责看守,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来自文博工作人员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感和对文物的敬畏之心,时时提醒我们不要拍照,不能喧哗等。

崇庆寺所在的山叫作“紫云山”,寺院三面环山,山顶立有明代的“紫云山”石碑。寺院规模不大,只有一个院落,正南面为山门兼天王殿。院内正北千佛殿为本院主殿,殿内塑佛、菩萨造像,西壁悬塑人物局部残坏;东配殿为卧佛殿;西配殿名曰大士殿,殿内塑三大士及十八罗汉像;西北隅为地藏殿,殿内明初塑地藏菩萨与十王像。

千佛殿是寺内主殿,是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兴建,原来的木结构仍然存在,面宽三间,进深三间,为单檐歇山顶。殿内佛坛塑一佛二菩萨,背面为观世音菩萨。除背光为明代重塑外,塑像都是宋代风格。繁复而华丽的背光与之前看到的明代悬塑风格颇为相似。西配殿为三大士殿,也叫罗汉点,外观是清代的建筑风格,而殿内的木构建筑全部为宋代原作。殿内佛坛上塑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像,是雕塑家史延春按照旧有照片补塑。菩萨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像,是整个寺院最古老艺术价值最高的彩塑。

千佛殿南侧为地藏殿,殿内塑地藏菩萨,左右塑十殿阎王,两侧还有六曹判官,上面悬塑佛、菩萨、弟子、天王等,都是明代的作品,保存较好。屋顶梁上有墨书题字:“嘉靖十年(1531年)五月十五日本寺僧人明钟烧琉璃一堂。”还有“大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丙辰月癸卯日重庆四建立十王殿僧……”的题记,为后世研究这座寺庙建筑提供了确切的记载。

天王殿内现仅存两尊天王坐像,体量巨大,通高约有两米多,为木胎泥塑。天王面容威猛异常,头带束发冠,身着华丽的战袍,外罩山文铠甲,两袖宽大,做随风飘舞状,整体具有明代风格。

参观完崇庆寺后,由于堵车,我们步行约20分钟到达法兴寺。接待我们的法兴寺负责人张老师是一位儒雅的学者型管理人员,对他管理的这座寺院的每尊塑像和建筑都有很深的感情,也赋予了很多的热情去研究。法兴寺所在的山名叫慈林山,这座寺院据说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凉神鼎元年(401年),初名慈林寺,唐咸亨四年(673年)高祖十三子郑惠王赐藏经三千卷,并建石舍利塔一座,高宗上元元年(674年)改名“广德寺”,唐大历八年(773年)又造燃灯石塔一座,宋元丰四年(1081年)重建十二圆觉菩萨殿,并更名为“法兴寺”,元、明、清又屡有修葺。寺院坐北向南,规模不大,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分列着舍利塔、燃灯塔、圆觉殿和后殿。

法兴寺外景

圆觉殿是我们重点参观的一座大殿。这是一座宋代建筑,殿内中间有马蹄形佛坛,上面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共7尊像。正中释迦牟尼佛庄严肃穆,两侧弟子阿难和迦叶各有特点,阿难俊美,迦叶老成而沧桑。

两侧墙壁边上还有台基,上面有彩塑12尊,其中左侧墙壁靠窗位置有一身倚座菩萨像,是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的,但与原作一般无二,被张老师称作“最美菩萨”。他告诉我们,2017年雕塑家尚晓风先生看到这尊菩萨像,用五个字概括其艺术特色:“威严、慈悲、美”。威严是一种气势,既然是神像,就要做出神的威严,神的气势。远观势,近察形。进入大殿侧首向西,当目光落到菩萨像上时,瞬间便被震撼。挺拔而端正的坐姿显得庄重而严肃。饱满圆润、匀称健壮的身躯落座在方方正正的须弥座莲台之上,给人大气、沉稳之感。威严和慈悲本来是矛盾的,但对于宗教造像来说,没有威严就没有威慑力,没有慈悲就没有宗教的感召力。关于美,菩萨此刻正含着一丝唯美而温暖的微笑,两手上举肩齐,左手半托,右手翻转向前。虽然手臂显得有些笨拙,这是后人修复所致,但并不影响菩萨的美。经过张老师的一番讲解,我们一时茅塞顿开,感叹自己对雕塑审美能力的缺乏。

法兴寺圆觉殿

走出圆觉殿后,我们又仔细观看了殿前台阶下树立的一座燃灯塔,根据塔的须弥座束腰处的题记可知,此塔为唐大历八年(773年)所作。这座塔通体为青石雕刻,从下至上分别有:花瓣形基座、海棠式须弥座、莲瓣装饰的覆盆、八宝花装饰的相轮、莲花台、四门四窗空心灯室、八角攒尖顶、山花蕉叶塔刹等几部分组成。塔身上的浮雕精美,所涉及的图案内容也非常多,是研究唐代建筑、雕塑的珍品。

法兴寺内所藏唐代燃灯塔

八、高平开化寺

高平开化寺也是我们此次考察的重点,因为这里有全国唯一的木构建筑中称规模的北宋壁画,与敦煌壁画很显然有传承关系,被称为是壁画上的“清明上河图”。23日一早我们驱车来到开化寺山脚下。前一天下了一夜的雪,前往开化寺的山顶的台阶也被厚厚的白雪覆盖着,整个山体掩映在一片雪白中,真是难得的美景。我们是最早来到这里的客人,台阶上的积雪还未有人踩踏过,我们边走边拍了一点雪景。很快就到了开化寺门前,两层楼阁式的山门就矗立在眼前了。寺院坐北朝南,有两进院落,中间为大雄宝殿,两侧有廊房,还有钟鼓楼。

高平开化寺

开化寺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唐代开始繁荣,名为清凉兰若,由高僧大愚禅师主持。北宋时期将清凉兰若改为开化禅寺,也叫开化寺。目前这座大雄宝殿是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重修的。大殿三面墙壁上都绘满了壁画,壁画内容以说法图为中心,四周布满了经变故事,从故事内容判断,并不是根据某一部佛经绘制,而是融合了多个佛经中的故事于一幅壁画当中,也体现了宋代佛教壁画的一些绘制特点。

北壁弥勒上生经变与甘肃酒泉文殊山石窟前山万佛洞的弥勒上生经变非常相似。东壁华严经变风格与南壁北壁不同,画面疏朗,粗犷,以青绿色为主。建筑所占据的份量大大减少。开化寺壁画中的题记框是在画面完成以后再加上去的,遮盖了很多原有的画面。

九、府城玉皇庙

府城玉皇庙

24日早上我们参观了府城玉皇庙。据说这座寺院在隋代即已创立,北宋时期进行了扩建,金代又进行了大修,但后来元代灭金的战火中遭到破坏,元代又大修了一次,明清两代更是多次修补,寺院内林立的各个时代的重修碑记证明了玉皇庙的历史悠久。到达玉皇庙的时候已经开始下雪了,雪色之下的玉皇庙显得庄严寂静。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大院,我们在山门处等来了对这座寺院的保护和研究状况非常熟悉的赵老师,一行人由外及内层层走入院内。从入口处的寺院布局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这座寺院的所供奉的内容极其丰富。比如还有“咽喉殿”“财神殿”“五道殿”“禁药王殿”“关帝殿”“蚕神殿”“太尉殿”等。

我们重点参观了二十八宿殿,这是整座玉皇庙几百尊塑像中艺术价值最高也是最负盛名的一座雕塑博物馆了。赵老师给我们详细讲解了二十八宿雕塑的精美之处。

二十八宿是指古代天文观测中被作为参照坐标的二十八组赤道星座,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战国时期,每一组称为一宿,每七宿为一象,分别归属于东、北、西、南四象。东方七宿为: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布,与日、月运行的方向一致,后来在漫长的历史中被道教演化成元始天尊手下的侍从星君,开始逐渐具象化。至唐代时又被五行家袁天罡创造性地将诸星座与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以及二十八种神兽或动物相结合,重新为二十八星宿确立了名字,即为东方: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北方: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西方: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南方:井水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水蛇、轸水蚓。

玉皇庙的彩塑将一些星君塑造成了女性形象,也是其一大特别之处。每尊塑像都各有特点,尺寸与真人差不多大小,有的端庄稳重,有的含蓄微笑,有的孔武有力,有的雍容华贵。每尊像身旁都有与其星宿相对应的神兽,无论猛虎蛟龙还是牛马犬狼,尺寸都比星君小了很多,宛如家养的小宠物一般,而且这些动物都以各种姿态与星君有着互动关系,让人百看不厌。

十、青莲寺

25日,也是此次考察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位于山西晋城的青莲寺。青莲寺是山西晋东南地区的又一个冠绝之作,早已闻名遐迩。寺院就位于山峦峭壁之中,原来称作“硖石寺”,虽已是初冬天气,万物凋零,但置身山中,仍然被周围山脉的雄宏气势所震撼,可见这里春夏之际的景色是十分迷人的。

青莲寺山门口崖壁上开凿的小佛龛

青莲寺上寺外景

由于天气寒冷,再加上好几座建筑及塑像都在维修当中,不对外开放,所以游人极少。青莲寺管理所张所长带领我们参观,并介绍了青莲寺的创建历史和目前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寺院分为上寺和下寺,上寺(位于山体上方,又称新青莲寺)是一座三进院落,由释迦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天王殿等建筑构成。两厢分别建有左右对称的观音阁、地藏阁、经堂、僧舍。高低错落,左右对称。其中释迦殿是一座宋代建筑,石门楣上有石刻题记,证明此殿修建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大殿建筑的出檐、斗拱及其它木构件的建造特征也同样具有宋代建筑的风格。殿内佛坛上现存宋塑4尊。殿外树立了很多历代造像、石经、经幢和碑刻等,从北齐到明清都有,约有百余件之多。上寺创建于唐太和二年(828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被称作“福岩禅院”。

青莲寺上寺藏经阁

青莲寺上寺释迦殿

观音阁位于东厢房二楼,内塑宋代观世音像和十六尊者彩塑,罗汉的面部生动,其动感,神态、思想表象的惟妙惟肖。地藏殿位于西厢房二楼,内塑地藏菩萨和十殿阎王。两厢的观音阁、地藏阁从石柱题记看,创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现存除石柱、斗栱、梁栿等保留宋代建筑风格外,整体结构为清代重修样式。观音阁楼下后墙中部,镶嵌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罗汉碑记》石碑l通,刊载十六罗汉及五百罗汉名号,其中五百罗汉名号,在现存记载中时代最早,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下寺(又称古青莲寺)位于山脉下方,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唐咸通八年(867年)重修并赐名青莲寺。寺院的修建与佛教净土宗创始人慧远的活动有关。现存建筑有弥勒殿、释迦殿、东西耳殿。古寺东侧有明代建造的砖砌藏式佛塔,西侧有一座从别处迁移过来的唐代惠峰石塔。释迦殿为下寺的主要建筑,殿内放置释迦像、二尊者、二菩萨、供养天人等6尊唐代彩塑,保存着唐代佛像的典型特征。是青莲寺最重要的、文物价值最高的唐代垂足大佛,雕塑年代大致不晚于唐咸通八年(867年),为中晚唐时期的作品。

青莲寺下寺明代砖砌藏式佛塔

青莲寺下寺慧峰大师灵塔

在寺院外部还树立一座慧峰大师灵塔,是用石灰岩制成,塔的平面为八角形,塔基为束腰须弥座,上下分别为三层叠涩,束腰部分雕有人物花草等图案,上又置圆形束腰莲座。塔身上还刻有题记:“唐故先师和尚,汝州襄城县人了,俗姓贺兰氏,法号慧峰,于中和戊申岁八月二十八日迁化去。乾宁乙卯年(895年)建造灵塔。十月功毕后记耳。弟子及功德主玄藏、弟子玄悟……”。


作者:编辑:文/祁晓庆 图/ 朱生云 祁晓庆

访问量:

相关新闻

  • 敦煌研究院召开干部职工大会传达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 苏伯民会见日本株式会社阪急交通社友好人士

  • 大爱传丝路 健康护芳华 ——“走进敦煌 育爱同行”女性健康公益行在敦煌研究院举行

  • 敦煌研究院召开2025年度重点工作部署会议

  • 敦煌研究院召开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