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在敦煌研究院召开

日期:2020-10-11

由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兼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杨富学研究员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编号19ZDA198)于2019年12月获准立项。由于疫情的影响,开题报告会拖延至2020年10月10日于敦煌莫高窟敦煌研究院小报告厅召开。首先,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先堂研究员对前来出席本次开题报告会的专家、课题组成员等进行简单介绍,概述了敦煌研究院学术发展概况和已取得的相关成就,并就出席本次评审会的诸位专家不远万里前来参会表示感谢。

本课题的首席专家、敦煌研究院杨富学研究员汇报课题的总体情况。杨富学研究员汇报说,在当前的时代背景和学术发展情况下,敦煌研究需要“向西看”。就敦煌壁画言,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其艺术风格深受中亚、印度、波斯等文化的影响,敦煌石窟艺术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站点。本课题研究地域范围东起日本、朝鲜半岛,西至希腊等欧洲地域;时代上启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研究范围涉及文献学、考古学、美术史、宗教学、传统医学等多学科。探讨敦煌与周边关系,不但有助于研究敦煌与周边历史,也有助于敦煌学本身的发展。

本课题第一子课题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杨宝玉研究员介绍子课题《敦煌与中印交通》。杨宝玉研究员汇报说,本子课题的总体设想是利用敦煌文书中的各种相关史料与敦煌石窟艺术中的相关图像资料,结合传世文献等研究中印交通。提出了《敦煌汉文文书中所存中印交往史料整理与研究》的目次纲要,此纲要分上下编,上编对敦煌汉文文书所存中印交往史料进行校注,下编对敦煌与中印交往进行研究。

第二子课题负责人、陕西师范大学杨瑾教授介绍子课题《敦煌与波斯中亚历史文化关系》。杨瑾教授汇报说,敦煌与波斯中亚的历史文化交流由来已久,但经过长时间远距离传播后,相关图像复杂难辨。此子课题拟解决敦煌在波斯中亚与中国交往中的作用;波斯中亚对敦煌的影响;敦煌外来文化中波斯、中亚、粟特等元素的历史源流等问题。重点研究内容包含古代敦煌各宗教的再研究;出土文物中的胡人形象研究;石窟雕塑壁画中的波斯纹饰研究;以及敦煌星占、医药、饮食、乐舞、技术等与波斯中亚密切相关的研究。

第三子课题负责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俊民研究员介绍子课题《敦煌汉简所见中外关系史料整理与研究》。张俊民研究员汇报说,至今为止,敦煌汉简出土约20批,总数5000枚左右(不包括还未刊布的简牍),研究范围涉及与汉代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汉与西域诸国的资料,汉与羌人的资料,汉与匈奴的资料,以及简牍资料中所见中医药西传的资料。

第四子课题负责人、敦煌研究院张小刚研究员介绍子课题《敦煌石窟外来文化因素考辨》。张小刚研究员汇报说,本子课题拟对中心柱石窟的形制来源、敦煌壁画图像因素、壁画颜料、石窟出土西域文物等进行研究,提炼出其中的中土、印度、希腊、波斯等文化因素,及其在中亚、西域、敦煌等地的嬗变。最终拟出版《敦煌石窟外来文化因素考辨》一书。

各课题负责人汇报完成后,诸位评审专家进行点评。

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原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刘迎胜先生指出,此课题非常有意义,特别是预期成果中包含敦煌文献中的中外关系史料摘录。具体问题包括,一是题目和各位介绍的具体实施、设想之间有差别,题目讲的是中外关系,但讲的内容中很多不是中外关系,特别是汉简中西域三十六国、羌人等的部分,以及蒙元时期的察合台汗国,不能放在中外关系史中,最终成果和申报题目可以不完全一致,最终题目要反映实际做的内容;二是题目与开题介绍中有落差,敦煌文献研究变为敦煌汉文文献研究,敦煌文献中的跨文化研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第一步把汉文为主的文献进行研究,以后收集、研究非汉文敦煌文献;三是印度学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借的敦煌文献,是否纳入本次课题的研究范畴。课题研究中,学术脉络要清楚,如《大唐西域记》相关著作已经出来了,再做注释意义不是很大。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葛承雍教授指出,此课题非常好,是敦煌“走出去”的一个表现。要抱着精品意识,在项目的五年时间中,想要作出跨时代的标志成果很难,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需要很长时间的思考与研究,此课题要解决一些敦煌学方面一锤定音,海内外再无争议的问题;一个子课题中能解决两、三个关键性问题就可以了;研究的意义不要抬的太高,做课题的时候要一项一项来,这样过数十年还是标杆。

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李并成教授指出,此课题学术价值很高,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方面需要这样一个大的、宏观的课题来推动,由杨富学领衔很合适,课题分为四个子课题也恰如其分,期待此课题对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做出系统性的成果。课题中中外关系中的内容不好把握,如汉代西域三十六国是否能纳入中外关系史。相关材料纷繁复杂,要进行一定的取舍,选取其中的重点。需要有精品意识,课题除了敦煌的资料外,还要引入吐鲁番、黑城等的材料。课题中的每一部分如何划定界限,按此界限该纳入的纳入,现有材料做不了的、或者没有新的大突破的内容不需要做。脉络要清晰,有些子课题题目,如《敦煌与中印交通》,而实际中敦煌反映的中外交往不仅仅是敦煌与印度的交往,而是中国全国与印度的交往,所以这些题目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于一些简牍内容,张俊民说到需要再次释读,是很有必要的。《敦煌石窟外来文化因素考辨》部分,除了与外国文化因素进行比较外,也需要与国内各个石窟进行比较研究。

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院长王邦维教授指出,题目很好,希望这个课题对敦煌研究院的科研有所推动,要集中到具体的点上来做。目前课题思路还不是非常清楚,敦煌中外关系史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敦煌是中外交流的产物。敦煌学前期的成果非常多,目前想有所突破,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如敦煌藏经洞《大唐西域记》残本三种,海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研究,很难有新的突破。莫高窟洞窟雕塑、壁画,前人也有很多工作,要有突破的话,要有所选择、量力而行,找到能研究出成果的点进行突破。有些涉及中外关系中,“中”与“外”的界定需要做好。关于莫高窟雕塑受印度文化影响的问题,中国石窟受印度文化影响这没有问题,犍陀罗文化确有希腊、罗马因素影响,但也是通过印度文化传入中国的。

南京中医药大学沈澍农教授指出,这个课题很重要,这个课题反映的是敦煌见到的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从课题角度要求来看,四个子课题题目表达方式不太一致,相互间缺少平行的因素,需要再完善。现在的课题反映的是外来影响中国,需要对中国影响外国的内容有所反映。

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牛汝极教授指出,课题思路、架构、视野完善,祝愿课题取得丰硕的成果。建议处理好五大关系,其一是处理好敦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中华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大一统思想如何在此课题中体现出来,需要好的历史观来把握;其二是处理好西域与中原的关系问题,西汉确立了在西域的统治后,西域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所以课题的表述要再完善;其三是处理好多元史料中主与次的关系,这个课题要以我为主,凸显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和外两个要素的平衡上,即不能等量齐观,更不能自我贬低;其四是敦煌中外关系史料,既要关注外来文化的来,也要关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问题,既要讲多元,又要讲一体;其五,敦煌文化是以世俗文化为主、还是以宗教文化为主的问题,需要研究清楚,世俗文化在中国主流文化中占主导地位,这不可撼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研究员指出,各子课题研究亮点非常多。在课题具体操作方面,如何处理研究中聚与散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课题研究如何立足于敦煌,避开与前人学者现有研究成果的重复,这是一个挑战。各子课题之间要避免研究课题、成果的重复。课题研究需要把握好政策,这也是课题研究的难点。要处理好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问题,课题参与人员涉及不同学科,研究成果表述方法肯定会有不同,需要进行一定的均衡。

杨富学研究员表示7位评审委员的发言高屋建瓴,对本课题的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收获很大。现在四个子课题只是方向,进一步如何处理,下来之后再做沟通。课题组要做到一是不辜负国家基金会给予的项目,二是不辜负诸位评审专家的辛劳,三是不辜负敦煌研究院各位领导、老师的支持。

张先堂副院长总结到,评审专家给予了很好的指导性意见,之前的策划更多的涉及具体的研究,但对指导性的意见没有很重视,感谢各位评审专家的指导性意见,高屋建瓴、豁然开朗。今天的开题会很成功,为课题下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最后,感谢各位评审老师的辛劳评审,感谢课题组各位老师的认真研究。

参加开题报告会的课题组成员有兰州财经大学高启安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兴伊教授,青岛科技大学特聘教授赵洪娟,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刘英华副研究员,兰州城市学院杨燕、路虹副教授,河西学院冯丽娟副教授,郑州大学讲师樊丽沙博士,贵州省博物馆袁炜馆员,淮阴师范学院盖佳择讲师,敦煌研究院勘措吉研究员,党燕妮、李国、祁晓庆、王东、马兆民副研究员,彭晓静、张田芳、阿不都日衣木·肉斯台木江、刘宏梅、刘拉毛卓玛馆员,另有参与课题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刘璟(澳门科技大学)、米小强(兰州大学)、杨琛(兰州大学)、薛文静(陕西师范大学)、梅雪(中国社会科学院)、努力牙·克热木(西北民族大学)、崔琼(新疆艺术学院)。

作者:编辑:文/袁炜 图/闫珠君

访问量:

相关新闻

  • 苏伯民会见日本株式会社阪急交通社友好人士

  • 大爱传丝路 健康护芳华 ——“走进敦煌 育爱同行”女性健康公益行在敦煌研究院举行

  • 敦煌研究院召开2025年度重点工作部署会议

  • 敦煌研究院召开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

  • 巴基斯坦开普省考古与博物馆局局长阿卜杜·萨玛德一行到访敦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