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2020年宁夏古遗址考察琐记

日期:2020-08-20

2020年6月30日至7月5日,作为敦煌研究院院级重点课题“敦煌晚期石窟分期与断代”调研工作的一部分,在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兼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杨富学研究员的带领下,课题组一行五人(冯丽娟、祁晓庆、程嘉静、张田芳、樊雪崧)前往宁夏诸地进行学术调研。同行的有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玉海先生、张玉梅女士、宁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胜泽博士、山西师范学院讲师行佳丽女士,以及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丁小珊、狄均二位同学。除调研活动外,杨富学博士还应邀先后在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固原市博物馆举办讲座三场,并间杂有各种文物鉴定工作。前后历时8天。

6月30日早上9:30,由宁夏社科院地方历史文化学科主办,杨富学主讲的讲座开始,主题为《唐——回鹘关系背后的粟特因素》。

下午15:00,宁夏考古所主办,杨富学主讲的讲座开始,主题为《回鹘与丝绸之路》。

图1:杨富学先生在宁夏文物考古所做讲座

7月1日早上8时,从酒店出发前往西夏王陵博物馆进行考察,随后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红英女士与西夏王陵管理处王昌丰主任的带领下,前往山嘴沟石窟进行考察。由于路途难行,竟发生爆胎事故,幸而没有造成大的麻烦。

山嘴沟是贺兰山东麓的山沟之一,石窟位处沟口近10公里的沟内深处东侧陡坡上,包括两处洞窟:一处(A区)位于沟内中部葫芦峪的小岔沟内,距沟口约10公里,现存壁画的洞窟有3个(编号K1-K3);另一处(B区)位于山沟深处,距前石窟约3公里,俗称千佛洞。考古工作者在K2号窟窟前地表发现有零星的西夏文佛经残片,经对窟前地表堆积进行清理,发现了大量西夏文物,从而明确山嘴沟石窟为一处西夏石窟。

图2、3:山嘴沟石窟第三窟

图4:山嘴沟石窟行进路线(网络图片)

山嘴沟西夏时期石窟壁画,填补了在西夏都城兴庆府附近没有发现石窟壁画的空白。同时也为敦煌晚期石窟的判定提供了珍贵资料。

7月2日上午11时,到达同心县康济寺塔和韦州古城。

韦州是西夏时期设置的十二个监军司之一的静塞军司所在地。西夏仿照宋朝“厢”“军”的设置,以黄河为界,把西夏全境分为左、右两厢,共设十二监军司,各立军名,驻防在各军事要地,使军事指挥机构与地域性的防卫措施结合。

图5:韦州古城卫星图(网络图片)

图6:康济寺塔

图7:考察队在韦州古城墙上合影

随后抵达下马关古城墙。下马关是明长城固原镇重要关隘,位于宁夏同心县下马关乡。下马关是1936年国民党豫旺县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古老的回民城。城墙内土外砖,长570米,宽460米,高10米,基宽10米多,顶宽5~7.45米,辟南北二门,南门瓮城尚在。在张玉梅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登上了其中的一座瓮城。

图8:下马关古城卫星图(网络图片)

图9:考察队登下马关古城城墙

下午3时到达同心清真大寺。该寺建于宁夏同心县旧城西北角的高地上,是宁夏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建筑。他确切的始建年代已不可知,相传建于于元末明初,或曰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从照壁、礼拜殿脊檩处墨书题词看,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和光绪三十三年(1907)曾两次重修。

图10:同心清真大寺

图11:同心清真大寺照壁

但稍感遗憾的是因受疫情影响,清真寺暂不对外开放。大家只在门口照壁处稍作停留。后中卫市政协委员、西夏陶瓷研究专家李进兴先生到来,带领我们继续接下来的行程。首先到达萧关古城(又名凤凰古城遗址处)。据李先生的介绍,这座古城为西夏时期所建,在西夏中晚期时,西夏与宋朝曾多次在此处划界,争夺“萧关”地带。西夏梁太后执政时期,曾派50万大军,沿边修筑城堡,步步为营,争夺“萧关”地带。而宋朝也不示弱,以“平夏城”为基地,展开了争夺战,达10余年。因古城建立在萧关道旁,除了发挥西夏意在争夺“萧关”地带的目的,还同七营、八营等处的古城一样都是为了控制萧关道所建。

萧关道,因萧关而来。广义的萧关道,即汉唐丝绸之路东段北道,是中原通西域的交通要道,是历史上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结合带”。萧关古道大致走向,是由长安出发,沿泾河过固原、海原,在靖远县北渡黄河,经景泰直抵武威。泾水、清水河谷地,是萧关古道的载体。固原北去的线路还应包括灵州道,习惯上也把它包括在萧关道范围之内。

汉武帝元封四年开通的著名的回中道是汉代以后通往西北的丝绸之路的干道,也成为萧关古道衔接和延伸的一条永久性大道。它是当时由中原出塞的北部雄关,唐以前“萧关道”的称谓已约定俗成。初唐时,萧关道不仅是这条丝绸之路古道的代称,而且政府以萧关道命名,专设大总管,委以行政职能,全面负责萧关道的军事防御。因此,萧关道之称,自然与秦汉萧关有一定的承袭关系,是有历史渊源的。在唐人的诗集里,已有不少写萧关道的诗。

历史上的“东潼关、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已经奠定了一个“四塞之固”的关中地理框架,拱卫着数朝古都长安城。而雄据“四塞”之北的萧关,成为秦汉时最北端、最早、最重要的关隘,萧关古道就是依陇山、穿过黄河进入河西的,沿途以清水河谷地相伴。山(六盘山)水(清水河)依偎的空间,成为秦汉以后萧关古道的原形。

萧关古道是连接关中、西域间广大地区交通的重要纽带,与历史上的军事目的有很大关系,并产生过一定影响。它在历史上对改造自然、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活进步,特别是对古代中西文化传播、民族交融、经济发展等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

图12:萧关古城遗址

目前学术界对于萧关道的研究较为薄弱,此次考察就萧关道沿线古城遗址进行考察,意在定位萧关道的具体位置,其对周边带来的影响,沿线古城的分布和它对历朝历代的作用。

下午6时,到达七营北嘴古城遗址,七营北嘴古城又名他楼城,据清嘉庆《大清一统志》载:“他楼废县,在固原州北。元和志:箫关县,本隋他楼县,大业元年置,神龙三年废。寰宇记:贞观六年置,緣州領突厥降戶寄治于平高县界。他楼城,高宗时于箫关置。他楼县,神龙元年废。按通鉴:晋太元十六年,乞伏乾归讨沒奕于,沒奕于奔他楼城,他楼之名始此。水经注:高平川西北经东西二太娄城,太娄即他娄之讹也。又旧唐志作高宗于箫关置地建县,与寰宇記、新唐志不同。箫关废县,在固原州北,唐置。元和志:箫关县南至原州一百八十里,神龙三年废。他娄县别立箫关县,以去州濶远,御史中丞侯全德奏于故白草軍城置,因取箫关为名。唐书地理志:神龙元年更置箫关县于白草軍,在蔚茹水之西,至德后沒吐蕃,大中五年以箫关县置武州,中和四年,僑治潘原。唐会要:大历二年置武州,寻陷吐蕃。大中三年,邠州節度張君绪收复,箫关复置武州。”

古城修筑在高平川北端最窄处,东西两山卯相距7里,清水河从东山卯跟流过。古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北三面均为平川,唯有南面临清水河。外城周长2.4公里,面积34万平方米;东西宽545米,南北长635米。内城周长1.75公里,面积19.2万平方米,东西宽410米,南北长470米。外城设有南北门,北门位于东北角,有瓮城,南门无瓮城。内城同样设有南北二门,南门及瓮城比较清晰,北门仅存残迹,明代修筑外城时北门设东南角,原北门废弃。外城四面修筑有护城河壕沟,今存西南北三面,东面耕种北毁。内城东城墙外遗存有护城壕,现成为耕地,农民为了耕种沿内城东城墙,南北走向修建灌溉渠一条,贯穿至外城南城墙。外城东南角修筑一方形小城。

图13:七营北嘴古城卫星图(网络图片)

图14:七营北嘴古城城内部分城墙

7月3日上午8:00,前往固原博物馆,受固原博物馆馆长王效军先生邀请,杨富学老师与课题组成员一起进行文物鉴定。我们多数人都是第一次亲手把玩文物,而且过手文物如此之多,令大家人人感到振奋与荣幸。

鉴定完文物,由杨富学老师主讲的《回鹘与丝绸之路》在固原博物馆会议大厅举行。讲座内容虽与宁夏文物考古所所讲题目相同,但内容差别很大,增加了回鹘与宁夏之关系,以及固原与丝绸之路关系方面的内容。

图15:固原博物馆讲座

下午14:00,前往固原博物馆进行参观。该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民族历史文物为主的综合性省级博物馆,始建于1983年,陈列大楼为四角攒尖宝刹式仿唐结构建筑。截至2019年9月,固原博物馆设有4个固定展厅,馆藏文物近2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3件,二级文物2008件,三级文物3816件,国宝级文物3件。

下午6时,考察组到达平夏城遗址。平夏城之名,据《宋史·章楶传》载:章楶知渭州,(筑)城葫芦河川(今清水河),据形势以逼夏(西夏)。又据《宋史·地理志》载:“平夏城,旧(唐)石门(镇)城”,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赐名。

平夏城平面呈长方形,分内外城,内城墙,东西长534米,南北宽450米,基宽6—9米,存高4—8米,顶宽1—2米。东墙残缺,南北开门,城墙以黄土夯筑,夯土层厚0.6—9厘米。外城墙东西长875米,南北宽800米,基宽9米,南北对称两道门,东西各两道门,瓮城4座,城墩44座。以黄土夯筑,夯土层厚6—9厘米。四周修筑壕沟,壕沟宽约30米,深1—2米。现北城墙早年村民修庄取土已残缺,壕沟已填平。

2005年,黄铎堡老庄村村民平田整地时,在距黄铎堡古城址两公里处发现大量人头骨。经原州区文物管理所初步考证,这些头骨属西夏士兵头骨。头骨埋葬形式为方坑,尸骨大约上千具之多,有少量腿骨和肋骨,且堆放无序,头骨表层距地表30厘米,南北长约4.5米,东西宽约3.60米。原州区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初步考证发现,这里的大量头骨葬埋,正好与北宋军队追杀西夏兵和西夏撤军路线相印证,这些头骨应该是宋夏之战中死亡士兵尸体之堆埋,属西夏士兵头骨。这正好应征了平夏城之战西夏军曾在此战败,宋军尾追斩杀西夏兵三千余人,俘获数万的史料记录的正确性。

图16:黄铎堡城址发现的西夏士兵头骨(网络图片)

平夏城是北宋时期的一座边塞军事指挥中心和关隘,它在抗击西夏、防御西夏军南进乃至最后战胜西夏,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今的平夏城,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军事作用,断垣残壁的古城墙显现出黄土高原上独有的粗旷敦厚,古朴恬静,历经沧桑古战场风貌。

图17:平夏古城卫星图(网络图片)

图18:平夏古城城墙

18:30,到达须弥山石窟,因为抵达时已错过石窟的开放时间,故只是在外围稍作瞭望就启程返回固原。

7月4日上午8:48,张玉梅老师在开车途中发现了朝那湫的景点,因此,我们临时增加了这个考察项目,告知后车后改变路线,前往朝那湫。9:15,跟随导航,开到了一条死路上,杨富学老师向当地人询问时发现走错路,故在狭窄的山路上掉头返回公路,因导航并不准确,再一次向当地人询问地点,因读音问题朝那湫(zhu nuo jiao)被当地人一直读作朝那湫(chao na qiu),故杨富学老师询问多次,方得到具体地点。几经转折,于9:28停在了导航指定地点,但目之所及只有山和农田,因不知道具体地点,此次寻找朝那湫的行程只能遗憾的到此结束了。但在我们准备返回时遇到了一位当地人,他告诉我们,继续向前开一段路程就有一个水库,那里应该就是我们要找的朝那湫了,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放弃。

图19:朝那湫所在卫星图(网络图片)

上午10时许,我们到达皇甫谧文化广场,在此稍作停留后,去车继续向姚河塬遗址进发,途中在朝那古城遗址稍作停留。

图20:朝那古城卫星图(网络图片)

图21:朝那古城遗址

11时许,到达宁夏考古所姚河塬遗址办公地点,在这里我们见到了马强领队。马强领队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姚河塬遗址的分布情况,并带领我们到考古队收集文物的房间进行参观,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一个十分罕见的原始瓷器,听马强领队介绍,这种原始瓷器虽然是瓷器的初始阶段,但实际上它的烧造温度和现在是一致的,达到了1600度,它的胎也和现在是一样的。而这种瓷器北方并不生产,因为北方是无法烧造的,它是从江浙沿海一带过来的。这种瓷器因为十分珍贵,因此,古人将这个瓷器整个打碎,再将这些碎片每个墓扔一片,扔了三四个墓葬。

之后,马强领队带我们看了姚河塬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一共两片,一片为兽骨,一片为龟甲,上面一共发现了百余。这是我们第一次亲眼看清楚细若蚁鼻的甲骨文刻字。

图22:姚河塬遗址出土的原始瓷

中午12时许,到达姚河塬遗址发掘现场,据马强领队介绍,整个遗址分为晚商、西周、东周三个时期,以西周为主,遍布整个遗址;东周其次,集中在遗址东部;晚商遗存最少,仅在遗址东南部有零星发现。遗址分居址区、作坊区和墓葬区。居址区内发现有水网、路网、壕沟、墙体、灰坑等。墓葬区位于遗址东北部,面积约5万平方米,共钻探出墓葬、马坑、车马坑、祭祀坑50余座。马坑均为竖穴土坑,埋马分两层或多层,上层马骨散乱,下层埋马完整。埋马2-16不等。祭祀坑呈直筒井状,直径1米,深8.5米,从上到下分层埋葬有羊、牛、人三层牺牲。该遗址位于塬地的东部,约占整个塬地的三分之一,面积60余万平方米。北以李儿河南岸塬地的断崖为界,南抵小河北岸的塬地断崖,西至一条南北向自然冲沟为界,东到塬地尽头的断崖边并部分与小河湾战国秦汉遗址相交错。

经考古钻探发现有墓葬、马坑、车马坑、祭祀遗坑、铸铜作坊、制陶作坊、池渠系统、路网、壕沟等遗迹。墓葬区处于遗址的北侧,是一处居葬合一类型的遗址。现已发掘墓葬10座,可分为大、中、小3种,其中甲字形大墓2座,竖穴土坑中型墓6座,小型墓1座。甲字形墓葬斜坡墓道,其中一座墓道口有殉人。出土青铜车器有轭、衡末饰、轴、軎、毂、伏兔、泡饰等,另有玉璧、骨梳、蚌器等。中型墓葬有棺椁、腰坑殉狗,出土鼎、觯、泡等青铜器及柄形器、鱼、蝉、螳螂等玉器。小型墓仅有一棺、腰坑殉狗。

马强表示,发现的3座马坑均为竖穴土坑,埋马分两层或多层,上层马骨散乱,下层埋马完整。其中,大型马坑2座,埋葬6-12匹马,小型马坑1座,有2匹。车马坑1座,马匹在最底层,其上放置4辆车,均拆卸放置,车轮置于坑壁下。出土轭、銮铃、泡、軎等铜车马器。较为特殊的是有刀把形马坑,12匹马,吻部均朝向北,刀把处为墓葬。祭祀坑2处,发掘1处,呈直筒井状,深8.5米,最底部为一头部着地倒立状的人,系从上部扔下埋入。人之上为两个个体牛骨,骨头有砍砸肢解痕迹,再上有一完整蜷曲的绵羊,蹄骨有绑缚迹象。

图23:考察队在姚河塬遗址参观

图24:考察队与马强领队在姚河塬遗址门口合影

下午3时许抵达彭阳博物馆考察。继之,到达萧关古城墙,这座城墙为现代所建。对这里是不是萧关旧址,学界尚有争议。

下午6时许,到达三关口。三关口位于县城北30公里、六盘山镇三关口村。三关即习惯上说的西越六盘必经六盘关,南逾陇山必达制胜关,北出塞外必过瓦亭关。据此三关为东进关中之口,后人称三关口。三关口古名弹筝峡,又称金佛峡。三关口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战略要地,而今西兰公路穿峡而过,峭壁青翠,山光水韵,别有情趣,是怀古凭吊的去处。相传当年杨六郎、杨七郎镇守三关口布阵摆将,当地百姓为纪念杨家将,1985年已修建六郎庙(包括六郎殿、七郎殿、关公殿)。

在这里我们还见到了三关口摩崖石刻。

图25、26:三关口摩崖石刻“山水秀明”、“山水清音”

7月5日8时出发,前往海原县。去车三小时抵达达海原预定汇合地点,由李进兴先生带领我们前往金福博物馆进行参观。作为一座私人民间博物馆,该馆的藏品由馆长马金福先生的爷爷开始代代相传,不断收集,才有了今日博物馆内上万件的藏品。该博物馆一共有四个部分,其中的藏品的时间更是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的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藏品,还有中亚等地的藏品,涉猎十分广泛。令考察队一行所获颇丰,比较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导致此行只有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参观,走马观花式的匆匆掠过而不能尽兴的仔细研究。

图27:考察队在金福博物馆参观

图28:考察队与马金福先生和李进兴先生于金福博物馆合影

随后,在李进兴先生导引下,我们前往林漫(李世翔)工作室。林漫先生是海原当地一位有关长城的民间爱好者,他曾徒步走遍了西北的绝大部分长城遗迹,并结合数字技术,利用Google Earth等软件将长城的变迁记录了下来,其相关的资料收集的十分详实。
下午三时许,在李进兴先生的带领下,到达了西安州古城。西安州古城地处宁夏海原县城西约20公里处,背靠天都山,前临锁黄川。历史上称之为“固靖之咽喉,甘凉之襟带”。古城筑于宋夏交锋时期,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天都山一带被西夏占据。古城大体完好,应该是固原境内保存较完好、较大的古城址之一。1042年,西夏在天都山下(今黄湾村)修建豪华壮丽的7座大殿,内府库馆舍齐备。不久被宋军占领,经金熙宗斡旋,宋于1146年以西安州等沿边地赐西夏国,西夏皇帝元昊和没移氏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此后,每当盛夏季节,元昊和没移氏就在这里吃喝玩乐,尽情享受。今天的西安州城,已是断垣残壁,北城倾塌严重,城墙仅存七八尺的漫坡状土垄,南城现存状况较好,城之四周可见当年的护城壕痕迹。

明清时曾重修,城墙墙体为长方形,残高4-8米,城墙每50米就有一个马面,共有38个,四面建角楼,东西开城门,其建筑带有典型的宋朝风格。 明代成化四年(1468年),固原满俊起义被明朝政府围剿镇压之后,在城内增筑隔墙一道,分为南北二城,同时修筑南城,以砖相甃,并在城的四面建有角楼,置西安州守御千户所。清设游击驻防。

现存古城遗址经历1920年海原大地震后,北城倾斜严重,今天的西安州城,已是断垣残壁,北城倾塌严重,城墙仅存七八尺的漫坡状土垄,南城现存状况较好,城之四周可见当年的护城壕痕迹。 目前是海原县的县级保护文物。城内曾出土锡鼎、大明宣德炉、铜镜等文物。地面遗留着大量宋代和明清时的建筑和器物残片,城的四周可见当年的护城壕痕迹。

图29:西安州古城卫星图(网络图片)

图30:西安州古城遗址(行佳丽摄)

下午四时整,调研组到达甘盐池,自西安州古城至此地,多为绕山公路,其路多弯,多有落石靠山险路。此处设有标明甘盐池的雕像,还有海原大地震震中的标识。遗憾的是,盐池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不见踪影,但是我们在远处见到了大片的光伏电站。

图31:李进兴先生向考察队成员讲解

图32:海原大地震震中

自甘盐池继续向前行驶半小时到达甘盐池附近的定戎寨旧址。古城在今宁夏海原县西北盐池乡东南老城。《清史稿·地理志》:固原州西北有“干盐池堡水,径打拉池,县丞驻”。这座古城墙及瓮城全部都是黄土夯筑,因为历经多年风雨侵蚀,或许还有人为破坏因素,城墙也早已坍塌。

定戎寨始筑于宋,最早的城堡在新址东南面,现还有遗址,当地人称之为东堡子,后改扩建于现址。盐池古城堡呈长方形,长 1400米,宽600 米,基厚7 米,开东、西二门,并绕以筑城,当时是边关重要军事基地,也是重要边境商贸城。宋咸平五年(1002)前后,被西夏占据,宋夏均在城内设神祠、察院、仓场、鼓楼、公衙、庐舍等,建筑宏伟,由此可见当年盛况。

由于多年拉锯式的战乱,使原有的城池破旧不堪,明代再复修,现存的城垣东西长800米,南北宽450米,城墙由黄土夯筑,开东、西二门并绕以瓮城。这里是民国九年(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极震区所在地,地震断裂带从这里开始向东西两边延伸。地震发生时,地裂缝自东南隅斜穿全城,城内房屋倒塌殆尽,居民伤亡十之八九,地震后崩坍的城墙再未修复。

图33:甘盐池古城卫星图(网络图片)

图34:甘盐池古城遗址

下午5时,考察行程结束,李进兴先生原路返回海原,考察队返回银川,各奔归程。

作者:编辑:文/丁小珊 图/樊雪崧 丁小珊 行佳丽

访问量:

相关新闻

  • 苏伯民会见日本株式会社阪急交通社友好人士

  • 大爱传丝路 健康护芳华 ——“走进敦煌 育爱同行”女性健康公益行在敦煌研究院举行

  • 敦煌研究院召开2025年度重点工作部署会议

  • 敦煌研究院召开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

  • 巴基斯坦开普省考古与博物馆局局长阿卜杜·萨玛德一行到访敦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