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河州古遗调研简记

日期:2020-08-04

应临夏州委党校周俊副校长的邀请,7月21日至7月24日我院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汉学院院长张华教授、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吴思佳副教授、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沙文杰副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刘璟博士及我院编辑部丁得天博士、文献所程嘉静博士和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的师生十余人同往临夏就其历史文化遗迹进行调研。

临夏故称河州,位处丝绸之路交通孔道,自古以来战略地位重要,历史文化遗迹众多。这次调研,主要参访地有永靖炳灵寺、临夏市博物馆、清真寺、东公馆、蝴蝶楼、广河齐家文化博物馆、齐家坪遗址、半山文化遗址、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临夏与夏河交界处的土门关遗址等。

21日自兰州驱车前往炳灵寺石窟,该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水库上游西南寺沟峡内的黄河北岸崖壁上,是甘肃三大石窟、中国五大石窟之一,为“十万弥勒佛洲”之意。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420年),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元、明各代。石窟分布于上寺、洞沟、下寺三处,以下寺最为壮观。有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该石窟在承袭前代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佛教艺术,以崭新的姿态、简洁的手法,创造了生动的雕塑形象和绘画艺术。位于大佛左上方的169窟是依地形特征结合浮雕佛像、泥塑佛像、壁画而建筑的特大洞窟。部分壁画内容有很鲜明的印度风格,实为炳灵寺石窟融合外来佛教艺术的证据所在。

炳灵寺第171窟,唐代,弥勒大佛

22日在临夏州委党校周俊副校长的带领下前往临夏北寺照壁,此地位于临夏市八坊北巷的清真北寺门前。影壁为仿木式结构建筑,长达12.3米,高6.6米,厚0.8-1米,全部由青砖垒砌而成,正面图案由三幅大型砖雕作品组成,中间“墨龙三显”,两边为“凤凰来仪”,其中主题图案“墨龙三显”,画面中有一大龙出没于云端,两足三爪,面目威严狰狞,下有一小龙在波涛之中探出头颅,嘴巴大开,似欲腾出水面,气势恢宏。其雕刻刀法精巧细致,线条细腻,栩栩如生。影壁左侧题款有“莲池道人意”五字和“千寅”“周士□印”两方印刻。顶部镌刻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飞椽、梁枋、青瓦、脊筒,富丽端庄。据清真北寺碑文和该影壁砖雕落款分析,该影壁建于清乾隆辛酉年间(1741年),为临夏地区幸存下来最古老的地面砖雕照壁,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临夏北寺照壁(网络图片)

难得的是此行得以进入清真寺礼拜堂参观学习。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的大拱北清真寺是在大拱北门宦教派创始人祁静一(1656—1719)墓园基础上逐步扩大而建成的。整个建筑,采用四合院以及关内的起脊式结构组成。主要建筑有:拱北(陵墓)、礼拜殿、望月楼、讲经堂、宿舍、阿訇及海里凡(学生)住宅及后园等。所有建筑皆中国古典园林式风格,楼台水榭,亭阁廊宇,雕梁画栋富丽堂皇。院内砖雕木刻,比比皆是,刻镂精巧,古朴典雅,为临夏回族砖雕艺术之典型代表,体现了伊斯兰教入华后,对儒释道文化的融合。这种情况,在临夏的清真寺中是很多见的。

临夏大拱北清真寺内景

临夏大拱北清真寺“福禄寿”砖雕

随后来到了临夏东公馆与蝴蝶楼,此地曾是马步青住宅,建于1938年至1947年,是由当地著名工匠精心设计施工,耗资近百万银元修建而成的。建筑面积5976平方米。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公馆

东公馆为典型的中式四合院布局,正门为仿西洋式建筑风格的砖砌牌坊门。西院、南院四面均为五开间土木结构建筑。天井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有四个门分别通往东南西北四院,呈田字形布局。东公馆的砖雕尤为著名,槛墙和墀头都有精美砖雕装饰。蝴蝶楼主体结构为H形,南北长74米,东西宽56米,中间主楼面阔七间,歇山顶,左右两廊连接着长方形六角亭式楼阁,状如蝴蝶两翼,故名蝴蝶楼。蝴蝶楼向南30米处,有一迎客厅,呈凸形,正面阔七间,背向阔五间,顶部为缓坡形圆顶无脊,四角挑檐,造型独特,外形优美。临夏东公馆与蝴蝶楼作为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私人住宅式古典建筑群,气势宏大,结构严谨,布置精巧,既具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又融欧式建筑意境;既有传统的四合院形式,又有南方园林风貌;既显民族特色,又容当地风俗,是多种文化元素的结合体,对研究西北民族地区建筑学、建筑文化、建筑艺术、民族学和民俗学具有重要价值。

23日至临夏州博物馆参观学习。该馆基本陈列为《古陶神韵——马家窑文化彩陶展》,6个展厅分布在两个楼层,总面积3034平方米,展出彩陶文物1273多件,通过马家窑、边家林、半山、马厂类型四个序列,全面、系统的展示了中国马家窑文化彩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绚丽多彩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史前先民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是一部直观的原始社会发展简史,在国内同类型文化展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6个展厅依次展示的彩陶文物器型及图案极为丰富多彩,各时期不同造型及装饰风格特征的彩陶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先民的伟大智慧和卓越的技术。

马家窑类型弧线水波纹彩陶盆

24日非常有幸在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广河县政协副主席唐士乾先生的带领下实地考察新石器时代遗址。

齐家文化距今4300-3500年,因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齐家文化是举世闻名、中国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祖源之一,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是人类灿烂的文化瑰宝。齐家文化博物馆共分为发现齐家、走进齐家、精彩齐家、辉煌齐家四个展厅,分别陈列着齐家文化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石器等不同等级的文物480余件(国家一级文物16件,二级文物15件)以及辅助展品,从齐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齐家文化的生业形态、齐家文化的手工业、齐家文化的聚落与社会和东西文化交流五个方面较为全面的反映了齐家文化的总体面貌。

西坪遗址

齐家文化刻符罐

齐家坪遗址展览馆

齐家文化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甘肃省广河县魏家咀村。安特生当时所谓的半山墓葬区域,实为包括发现半山彩陶的魏家咀村东的半山墓地和村西的瓦罐咀地点。1945年夏鼐调查此地,在半山地点和瓦罐咀地点之间的阳洼湾,清理了两座齐家文化墓葬,其中2号墓的填土中发现两片半山类型彩陶片,证明齐家文化晚于马家窑文化。从而纠正了安特生关于齐家期早于仰韶期的分期,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新起点。1949年,夏鼐在《临洮寺洼山发掘记》中首次提出把甘肃仰韶文化命名为马家窑文化,从而确定了“马家窑文化”的重要地位。对研究早期人类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此行得以探访半山遗址及齐家坪遗址发掘地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对于深入了解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有很直观的体会。

1924年首次发现,50年代后甘肃省博物馆作调查。半山遗址包括瓦罐嘴附近居住址、瓦罐嘴墓地、半山墓地、边家沟墓地、王家沟墓地和半山以南瓦罐嘴以东墓地。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约330米。其彩陶造型宽厚、纹饰繁密,是马家窑文化繁荣与兴盛的标志,在中国彩陶艺术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一直受到中外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和评价。在随葬工具方面,男性多随葬石斧、石锛、石凿,女性多随葬陶纺轮,反映出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半山文化处于早期人类由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的阶段,对研究早期人类发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半山遗址附近地形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展出的是近年来在临夏州和政县及临近地区所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俗称“龙骨”)的一部分。在临夏州境内有发育和出露很好的中、晚新生代(距今3000万年至1万年)的陆相沉积,其中有很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是我国,也是整个欧亚大陆,晚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许多由于环境和气候发生巨大变化而灭绝的古代动物化石向我们揭示了生物演化的奇妙和大自然变化的丰富多彩。有下颌呈铲状的铲齿象,脖子还没有完全变长的长颈鹿,每条腿有三个蹄子的三趾马,不长角的大唇犀,和仅在本区发现的和政羊等等。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展出铲齿象头骨及下颌骨依年龄依次陈列

随后到了甘肃省土门关,藏语名霍尔藏香告,曾是茶马古道的重要关口,位于临夏县马集乡关滩村190米处,东距临夏市33公里,西距夏河拉卜楞镇75公里,海拔高度2170米。它位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213国道上,扼守大夏河峡谷,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和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分界线,以北为临夏县,以南为夏河县。它是从兰州经临夏去往甘南、四川、青海青藏高原地区的必经隘口。明代著名的二十四关就包括了土门关。到了清代,土门关则是古河州(今临夏)长期的关卡。清雍正三年(1725年),土门关被辟为汉、藏蒙茶马互市市场所。关门早开晚闭行商客等出入关口,均有驻军巡查。关门与城楼在1949年被撤除。

 随后探访土门关附近村子里珍藏的“牛皮书”。据介绍,“牛皮书”实为书写在牛皮上的土地使用许可证,因为年代久远加之保存不当,依稀可见“西至王嘴关,北至大河为界”等字样以及模糊的印章痕迹,具体内容尚无法直接识读。

作者:编辑:文/图 闫珠君

访问量:

相关新闻

  • 苏伯民会见日本株式会社阪急交通社友好人士

  • 大爱传丝路 健康护芳华 ——“走进敦煌 育爱同行”女性健康公益行在敦煌研究院举行

  • 敦煌研究院召开2025年度重点工作部署会议

  • 敦煌研究院召开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

  • 巴基斯坦开普省考古与博物馆局局长阿卜杜·萨玛德一行到访敦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