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就文物保护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物保护一定要依靠科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重申了文物保护在整个文物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从事20多年一线文物保护科技研究的苏伯民,一直关注着文物保护科技研究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今年的议案他提交了《关于将文物保护认定为独立学科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在文物保护投入的资金力度逐年加大,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濒临危险的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未来文物保护的需求相比,我国仍存在着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短缺的突出矛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尚未建立独立的文物保护学科。”苏伯民说。
苏伯民调研发现,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物研究和修复经费投入的逐年增多,国内很多所高校相继设立了文物保护或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但这些专业往往是挂靠在历史、考古、美术或材料等学科下的自设研究方向,既没有统一归属于某个一级学科,也没有给出明确的学科代码。
“分析以上现象不难发现,各高校都是针对文物保护发展需要和人才缺乏的矛盾,及时设立了文物保护人才培养方向。”苏伯民坦言,“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的学科培养模式,高校自行设立的专业缺乏广泛的社会认知度,也不能完全满足专业研究和文博机构对文物保护人才的需要。学生虽然学的是文物保护,但毕业证和学位证上被授予的是史学、考古学或其他学科的学位,在就业和人才归类等方面常常被外界混淆,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这门学科的发展。”
苏伯民认为,文物保护就其应用特点来说,包含两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一是培养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人员,从高校理工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中招收,设置硕士或博士研究方向,采用多学科方法开展文物制作材料和工艺、文物劣化机理、保护方法和材料研发等。另一类为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某类文物保护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各类文物特殊修复技艺。
为此,苏伯民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将文物保护认定为独立学科,在学科下设立如文化遗产管理和规划、文物劣化研究、文物材料和工艺分析、文物保护材料、文物遗产监测技术、文物修复技术、考古现场信息提取和应急保护技术、文物数字化、文物安消防装备和技术等相关研究方向,在高等院校设立相应的院系,制定统一规范的培养方案。
“将文物保护认定为独立学科,有利于推动我国高水平的文物保护研究和修复人才的培养,对保护好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苏伯民充满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