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石窟卫士 做安防业务“尖刀”

日期:2020-05-08

1993年,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在保卫处题写了“石窟卫士”四个字。这四个字,是张帅同志多年来工作的生动写照,用忠诚守石窟,用激情干事业,学以致用,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安全管理理念守护莫高窟的安全是他毕生的事业和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平凡又重要的安全岗位上诠释着“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夯实着石窟卫士生涯中不忘初心的每一步轨迹。

勤奋好学,知行合一做榜样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想信念是前进的动力。工作十余年来,在党的培养下,张帅从一名普通的技术防范科干部成长为保卫处副处长,始终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和终身任务。他之所以成为安防业务的“尖刀”,这与他潜心学习钻研安防业务知识是分不开的。

2012年6月洪水抢险后的张帅

2007年张帅刚入职时,恰逢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建设时期,莫高窟安防工程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来说,该项目投资巨大,规模空前,功能复杂,系统投入使用将对莫高窟的安全保卫工作发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面对复杂而繁重的建设任务,他努力学习、潜心钻研、主动作为,通过标准学习、项目管理、技术探索等措施全面掌握,从勘察阶段就全面深入参与,用最短的时间了解自身需求和系统运行的核心,从监控值机、系统维护、方案设计各个方面都能完全胜任,率先垂范把自己打造成安防系统运维的“活字典”、“多面手”。

同时,为了提升团队人员整体业务技能,张帅同志利用所学,定期组织大家进行交流培训、技术研讨、经验分享,每年不少于两次的集中技术培训,或者是与知名安、消防厂家、行业专家的技术交流……正是这种良好的团队氛围和学习氛围,让身边的同事们都感觉到自身业务技能的提升,都能在工作过程中找到成就感和获得感。

漫漫征途,一路守护。他将和自己所在的保卫处团队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激情的斗志在“石窟卫士”的征途上阔步前进。

开拓进取,以身作则勇担当

张帅13年如一日,一直默默无闻地奋斗在文物安全工作的第一线,由于保卫处肩负着整个敦煌研究院及下属六处石窟的安全监管工作以及莫高窟窟区的开放管理工作,加班加点对他来说已是家常便饭。除了承担的技术防范工作外,还要参与到日常值班、旺季游客接待、重大安保活动等多种安全工作中去,逐渐丰富的工作经验,让他明白安全防范系统的构建是一整套科学防控的体系,牵扯到风险防控、人力防范、技术防范等多种内容,也让他对文物安全工作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在外人看来平淡枯燥的安全工作,在他看来,充满了乐趣。

近年来,他深入推动敦煌研究院文物安全三大体系建设,建立全院安全责任体系、安全质量标准体系以及文物安全防护体系。并先后参与编制了敦煌研究院安全管理办法、消防安全管理办法、保卫处工作手册、文物安全标准规范合集等;推动文物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从2013年开始至今,积极向上申请资源,先后组织实施了敦煌研究院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千佛洞、榆林窟的安防升级改造工程并顺利竣工;组织并参与莫高窟消防工程立项、设计以及实施工作。

2019年张帅组织反恐应急演练

从2017年开始,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庆阳北石窟整体划归敦煌研究院管理,顺应全院发展需要,张帅又先后参与了这三处石窟的安防升级改造工程实施监管工作,策划实施了六处石窟安全风险评估及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2018年开始,他提出建设“平安石窟”的思路,计划建设一套覆盖六处石窟的安全管理与应急指挥平台,推动文博系统安全管理新模式的形式,该项目也即将上马。

在敦煌研究院这个集体里,有太多的榜样值得张帅去学习、去追赶,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守护人,他们70多年来扎根大漠,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无私的奉献精神,精心保护和修复莫高石窟珍贵文物,潜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艺术,努力探索推进文化旅游合理开发,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他们是时代的骄傲,也是文物保护的骄傲。

跟他们相比,张帅觉得自己做的这些工作简直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但文物安全也需要专业的人才和团队,虽然安全工作具有涉及面广、管理风险高、工作责任重等特点,但一代代莫高人“择一事终一生”的人生态度给了他直面困难和问题的良好心态,不畏惧,不退缩,迎难而上,他以“不破不还”的责任意识和“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工作态度干事创业,让敢于担当、追求成为工作常态,始终坚守初心、充满干劲去面对各种难题,推动敦煌研究院的文物安全工作迈入新阶段。

爱岗敬业,青春无悔守平安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莫高窟条件艰苦,生活单调,但却聚集了一批批想干事、能干事、善干事的优秀人才,他所在的保卫处安保警卫有80多人,大多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是一个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集体,他们承担着执勤巡逻、窟区开放管理、监控值机、消防安全等工作,安保人员流动性高,张帅作为保卫处团支部的书记,在做好自身业务工作的同时,也在为引导好这群年轻人花尽心思。

在工作和生活中,张帅总是以阳光的心态,用真心和热情去感染身边人,用他的能力和经验去服务这帮年轻人,他积极组织各类活动,组建篮球队、排球队、读书班等,和大家一起度过了一个个坚守的日子,在工作的“一锤一凿”中奉献自我的光和热,同事们都喜欢叫他“帅哥”,这也是对他的认可。

莫高窟保护区面积大,环境恶劣,面临的风沙、山洪等自然灾害也较多,一旦遇到突发情况,他也总是冲锋在前、迎难而上。多次参加游客疏散、窟区抢险救灾等工作。2017年8月,他在值班期间,半夜天空下起了大暴雨,大泉河的洪水涨势非常迅猛,为了保证洞窟文物安全,他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到第一线参与抢险工作,马不停蹄地进行窟区抽水,搬运沙袋、文物巡查等工作,降雨持续了两天,冲断了进入莫高窟的桥梁,他又配合开放部门及时做好游客疏导和现场画面图传工作,确保旺季旅游秩序。洪水退去后,他又及时参与灾后恢复、安防设备普查等工作,两天两夜基本没有合眼。

他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正是有了他和保卫处警员们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莫高窟近30年没有发生过文物安全事故,这就是关键时刻“石窟卫士”的本色,文物安全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愿意吃苦、敢吃苦、能吃苦才能获得组织和人民的认可,最终才能不负国家重托。

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实物见证,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国家的标志。1989年1月14日,莫高窟465窟被盗,这是令人伤心的文化灾难史,每年元月14日,保卫处干部职工都要来这里进行警示教育,教育新一代的守窟人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决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张帅时常以此警醒自己,要有一颗誓与文物共存亡的决心。

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岗位,甘于平淡坚守了13年,在他们这一批年轻人之中很多人是做不到的,但他做到了。近些年来,保卫处“安全、稳定、服务”的工作理念,获得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张帅作为敦煌研究院安全团队中的骨干一员,在工作中所付出的艰辛也是有目共睹的,“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工作不负亲”,作为从事文物安全工作的他,对父母、妻子、孩子内心深处充满愧疚。

来敦煌的第一年,远在深圳的女朋友放弃工作来到敦煌陪伴他至今,结婚后女儿降生,双方老人因年龄大,身体不好不能帮助他们带孩子,妻子又毅然辞掉了工作在家安心带孩子,但他也不能经常陪伴他们,家人们的支持,是他工作的动力来源。保卫处的工作特殊,要经常在单位值班带班,春节也不例外,他来到敦煌13年,回家过年的次数寥寥可数,父母远在老家陕西,有时候一年都见不上一次,更谈不上尽孝,母亲在2018年肝癌晚期,他也只是在临终前陪伴了几天,这一度让他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但奋斗路上最不缺的就是荆棘和枝蔓,身边的每一个敦煌人都能讲出令人感动的故事,守护莫高窟,或许就是他的使命。

此生不悔入沙海,勇担重任始见金。站在历史的新时期,作为敦煌研究院新一代莫高窟人,他在以石窟为家,与孤独相伴的枯燥生活中,他和同事们把亲情轻轻地放下,把小家轻轻地放下,取而代之的是用“莫高人”忠诚执着、朴实无华的鲜明品格,信念坚定、爱岗敬业的赤子情怀,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他把满腔守窟之情倾注在了大漠莫高的博大情怀之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名“石窟卫士”的初心和担当。

人物档案张帅,男,中共党员,现年35岁,2019年取得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2007年7月参加工作,在敦煌研究院保卫处工作至今,现任保卫处副处长、保卫处党支部副书记、保卫处团支部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工作13年来,多次获得甘肃省直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作者:编辑:孙云

访问量:

相关新闻

  • 敦煌研究院召开干部职工大会传达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

  • 苏伯民会见日本株式会社阪急交通社友好人士

  • 大爱传丝路 健康护芳华 ——“走进敦煌 育爱同行”女性健康公益行在敦煌研究院举行

  • 敦煌研究院召开2025年度重点工作部署会议

  • 敦煌研究院召开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