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需在手机上通过指尖轻轻一点,就能近距离欣赏到精美的敦煌石窟壁画、彩塑、石窟建筑,还可“私人定制”壁画故事和智慧“画”语。
除了大家熟知的“九色鹿”外,敦煌壁画中还有哪些动物?敦煌壁画是如何绘制的?这些问题也能一一找到答案。
让向往远方的我们获得“在家飞天”体验的,是敦煌研究院联合人民日报新媒体、腾讯2月20日推出的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在接受南方日报、南方+独家专访时,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用“与时间赛跑”形容这款小程序推出的过程——“云游敦煌”自2019年下半年就已开始策划,今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关闭莫高窟等石窟后,敦煌研究院与腾讯方面“加班加点”一举完成小程序的建设和开发工作,最终在预计时间内如期上线。
疫情之下,诸多文博单位选择了线上展出这一贴近观众的新鲜尝试。敦煌研究院也不例外,除了“云游敦煌”小程序外,还利用数字资源推出“‘数字敦煌’精品线路游”“敦煌文化数字创意”“精品展览”等一系列线上产品。
事实上,敦煌研究院30多年来一直在探索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展现敦煌文化。
无论是春节前推出的“大盛敦煌艺术大展”沉浸式展览,还是“数字供养人”计划、与王者荣耀团队合作打造的《遇见飞天》角色皮肤等等,在数字化时代,千年敦煌文化在不断寻找连接现代生活的创意与可能。
“这次疫情对博物馆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赵声良说,通过这次“云展览”及线上产品的尝试,对博物馆界如何进一步激活文物的持久生命力,焕发时代新光,融入时代发展等方面都有所启发。
科技+文化,“活化”千年传统文化
南方+:敦煌研究院推出的“云游敦煌”小程序让人眼前一亮,互动性、趣味性是该小程序的一大特点,如何看待“互动”在其中的意义及发挥的作用?
赵声良:我们非常看重青年群体,要用他们熟悉的方式,感兴趣的形式去传递敦煌文化,对青年群体的传播工作中,我们不仅制作了以青年群体为主要受众的数字媒体内容,同时也加大与腾讯等科技企业的合作进行信息传播平台的开发,用青年群体熟悉的方式和平台进行敦煌文化的传播。
在互联网空间,一切知识是互联互通的,用与时俱进的方式传播和活化敦煌文化,应该会带来更真实更专属的体验。在这个小程序中我们将敦煌文化内容与科技手段的互动形式进行互相融合,让交互的过程更加合理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交互手段“活化”较为深奥的敦煌文化内容。同时在信息陈列中把敦煌石窟内容进行了严谨细致的梳理,使整个小程序中的内容呈现能够做到主次分明、生动有趣。最后形成了大家看到的互动有趣,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云游敦煌”小程序。
大家除了可以在微信可以体验到“云游敦煌”小程序,在QQ也可以,让大量年轻人宅家上课之余可以获得丰富的文化滋养。接下来,我们将携手腾讯持续升级小程序的功能,很快将上线一个用音频讲解壁画的内容板块,可以给大家带来不同的云游体验。其实,“云游敦煌”不仅让用户可以“云”参观敦煌艺术,而且利用到腾讯云的技术优势确保安全体验,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科技+文化”的方式,让千年传统文化 “飞”入寻常百姓家,与大众产生互动。
南方+:您认为该怎样把文创产品的时尚化、年轻化和敦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更好地融合?
赵声良:面临新时代和新受众,敦煌文化亟须以全新的角度去唤醒它的魅力。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看重产品的情感附加值,也就是文化的味道。所以,一定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优势,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金量。我认为,在做敦煌文创产品的时候,一定要以敦煌文化价值为核心,在充分把握敦煌文化精神的前提下,用新创意和新设计将敦煌文化融入生活,创新表达形式,并与当代审美、当代价值观相结合。
文化产品的研发,必须符合文化遗产价值和品质
南方+:和线下展览相比,线上展览让时间、空间等界限皆可被打破,这样的完全开放性会给展览带来怎样不同的效果?
赵声良:线上的展览和线下的展览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各自都有鲜明的特点和用户群体。通过线上的展览能够更快进行信息的传播和普及,用户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用更低的成本去观展。同样一个展览在同时拥有线上和线下两个通道时对于整个展览来说能够取得信息发布更广、内容传递更深、互动形式更多、展览效果更持久的效果。
南方+:“云展览”成为疫情期间博物馆界的热词,通过这次的尝试给敦煌研究院带来怎样的启发?据您预测,疫情之后“云展览”还能否成为一种观展新常态,此种方式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赵声良:这次疫情对博物馆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该广泛运用人工智能、虚拟漫游等新技术,借助5G和云计算带来的高速率的传输,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输出更多精品数字传播内容,多渠道传播敦煌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
我想,通过此次尝试,我们在“云展览”的各个方面都会积累一定的经验,疫情之后,“云展览”的形式也将持续,并且还会不断创新,成为这个时代文物展示的重要形式,并将激活文物的持久生命力,焕发时代新光。
文化遗产资源,并非可以直接推向市场的文创IP
南方+:“云游敦煌”小程序等线上产品进一步表明了敦煌研究院持续“讲好敦煌故事”的新姿态。在此之前,借助先进数字科技和文化创意,敦煌研究院尝试过音乐、游戏、动漫、文创产品等多种创意形式,这对敦煌文化传播有哪些作用?
赵声良:在此之前,我们通过尝试用音乐、游戏、文创产品等创意形式,在数字科技和文化创意的加持下,让古老的敦煌文化释放出了新的活力。让文物“活”起来,走进人们的生活,并成为引领时代风尚、构筑时代美学、满足美好生活的新动能。
近年来,我们还与腾讯公司发起敦煌“数字供养人”计划,通过智慧锦囊、敦煌诗巾等一系列备受用户喜爱的创意项目,推动传统文化与大众尤其是年轻人产生更多交集。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利用创新手段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文化共享。
王者荣耀敦煌飞天皮肤
敦煌诗巾&设计师款:数字丝鹿(左)、飞天与神鹿(右)。
南方+:其实和其他博物馆相比,敦煌研究院推出文化产品的进度并不快,关于此我们有怎样的坚持?在文创IP开发方面,敦煌研究院未来有哪些全新的发展思路和布局规划?
赵声良:我们始终坚持负责任的文化产品研发,文化产品是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播与延伸,必须符合文化遗产价值和品质。关于文创IP,文化遗产资源并不是可以直接推向市场的文创IP;文创IP需要基于文化遗产资源,坚持以文化遗产价值弘扬为核心,与当代价值取向、社会需求和表达方式有机融合。首先是要对文物遗产本体的深入研究和认识,搞懂其重要意义;其次要研究文化遗产资源的社会价值,即有效应用于当代的价值构成,在充分把握敦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采用多种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进行文化价值的传播。
我们所有的数字化项目,都秉持“内容为主手段为辅”的原则
南方+:通过现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的深入融合,敦煌研究院推出不少很有创意的展览,如前段时间的“大盛敦煌艺术大展”就是让观众可感、可视、可听、可触的沉浸式展览,这是出于怎样考量?
赵声良:沉浸式的艺术展览打破了传统展览的模式,让观者跳出了“浏览式”的观展方式、成为了展览的参与者甚至主角,有利于观众对于文化产生新的思考和探索。这也是这种形式在社交网络上流行的原因之一,这种基于体验的数字艺术将会是未来展览的重要方式。未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运用更多的数字技术为参观者带来不同的体验,让年轻人以全新的方式,接触和认识传统文化。
2019年12月在中华世纪坛开幕的“大盛敦煌艺术大展”,通过高科技手段将两座敦煌石窟“搬”到北京。
南方+:沉浸式展览应该如何处理科技手段与艺术内容之间的关系?
赵声良:关于两者关系的问题,敦煌研究院也在努力地探索和研究中,两者是主次关系——内容为主,手段为辅。我们所有的“数字化”项目都以此为前提,首先保证内容的完整性和严肃性,通过对新型技术和拥有新型技术合作方的学习和了解,一方面对没有成熟展示技术的内容进行定制性研发,另一方面对市场上已经成形的技术进行学习收为己用进行匹配。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创新模式,希望能做到两者相辅相成,主次分明。在实际的项目中通过对用户的体验度,来作为项目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不断修正两者的关系。
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开放弘扬,还需进一步完善
南方+:敦煌研究院很早就开始了“数字化”方面的探索,成绩斐然,在博物馆数字化方面能否分享一些经验?
赵声良:敦煌研究院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数字敦煌”的构想,旨在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数字敦煌”项目对敦煌石窟的数字化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极大地促进敦煌石窟的科学保护和数据资源合理有序的利用,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满足公众游览欣赏等需求。
“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利于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利用前沿技术与人文结合,以先进技术传承优秀文化。
南方+:如何概括敦煌研究院现在的定位?您提到,敦煌研究院正在制订30年发展规划,未来30年敦煌研究院发力的重点是什么?
赵声良:在新的发展时期,我们依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开放弘扬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未来,将继续发扬“莫高精神”,坚持以“真实完整地保护并负责任地传承利用莫高窟的文化价值”为使命,加强世界遗产的科学保护和研究,坚持“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质量管理模式”,坚持利用好现有的敦煌学研究平台,继续开展国际合作,在今后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充分发挥敦煌研究院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管理的成果,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未来30年,敦煌研究院发力的重点还是保护、研究和弘扬。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