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回归,是敦煌学界比较热门的话题。柴剑虹认为,“第一,回首往事,要实事求是地认识历史;第二,立足当前,大家来积极推进文化学术交流;第三,放眼未来,坚信历史难题必将圆满解决”。敦煌文物实体回归难度较大,需要客观理性地看待此问题。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文物中,占绝对数量的是敦煌古代写本及少量印本,后来学者称之为敦煌遗书、敦煌文献。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公开接受捐赠最多敦煌文献的,是由日本已故书法家青山杉雨家人于1997年10月将家藏的8件敦煌写卷送还,敦煌文物“回归故里”,回到文化遗产所属地。
藏经洞文献数字化重建
文物实体的回归难度较大,是否可以探索其他途径?2015年在敦煌召开国际会议时,我们提出敦煌文献“数字化回归”的设想。之前,在原文化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促进海外中华古籍回归”的计划。这为敦煌文献“数字化回归”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如何整合利用这些资源,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数字人文技术开展人文社科学术研究,这是作为信息提供者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和数字化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探讨存放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博物馆等机构的敦煌文献如何让公众方便获取,是学术资源提供者和学术界面临的共同话题。可喜的是,2015年4月26日,法国国家图书馆与敦煌研究院签订协议,同意向敦煌研究院赠送该馆收藏的敦煌写卷高清数字化副本,授权敦煌研究院在非商业用途上可以无偿使用这些资料。此次合作,是海外收藏机构第一次大规模向敦煌研究院赠送藏经洞文献的数字化副本,也是敦煌研究院获取的第一份藏经洞文献数字化资源。2016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完成“海外中华古籍书目数据库”一期建设,其中法国国家图书馆先后向中国国家图书馆赠送法藏全部敦煌遗书高清数字资源,包括汉文文献2700余号、藏文文献4000余号,此外还有梵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希伯来文等文种的珍贵文献,总数达7000余号。之后,西北民族大学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完成1000卷英藏和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献数字化入库工作,建成中国首家数字化敦煌古藏文文献资源库。
在敦煌研究院推动下,法国国家图书馆和敦煌研究院提出双方共同展开合作,重新数字化该馆收藏的敦煌文献。完成之后向敦煌研究院提供一份高清数字资源,并采取协议授权方式,让专家学者能够便捷使用这批数字资源。此项目如果顺利实施,将是“数字化回归”的一种新模式,为实现藏经洞文献“数字化重建”奠定基础。
为此,敦煌研究院将建立藏经洞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包括藏经洞文献目录、研究目录、图像资源等,可以分类、检索、归纳、排序和数据关联,使研究目录、文献信息、全文数据库以及正在开展的“数字敦煌”项目中图像资源等信息实现数据关联和一站式检索。这将极大方便学者获取藏经洞的珍贵资源,从而打破藏经洞文献资源由于流失海外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同国家、机构设置的限制壁垒。
藏经洞文献无论是以“数字化回归”还是“数字化重建”,其目的都是构建藏经洞文献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这既是对流失海外敦煌文献数字资源的存储和整合,更是对敦煌文献的“数字化保护”,并实现可延展,构建数字内容分类管理的敦煌资源智能化信息系统。通过数字化技术保护和开发,借助科技之力,在抢救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深度挖掘敦煌文献的无形价值,为学术界、社会、公众服务。
构建资源共享平台
目前,可以公开上线的敦煌文献数据库并不多,大家比较认可和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国际敦煌项目”(IDP),但它并没有完整的可检索敦煌文献全部目录,主要建立了收藏国家、收藏机构已经数字化完成的目录,并没有构建一个完整的藏经洞文献总目录;尽管其已全面开展敦煌文献数字化工作,并取得一定成就,但数字化进度缓慢、检索不便。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敦煌文献目录数据库,从文献类型方面著录,经过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将已经公布的敦煌文献建立完整的目录数据库。
流失海外的藏经洞文献,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私收藏机构,我国国内各大相关机构亦有收藏,可以在数据库建设的元数据设定方面进行区分。对流失海外敦煌文献进行数据化采集、加工、整理、编目、按收藏地进行分类等,并对敦煌学论著目录进行梳理,结合敦煌研究院现有数字资源平台“敦煌学信息资源库”,通过对系统智能信息关联,利用正在开发的“敦煌学信息资源库”二期拓展的资源库管理平台,最终完成藏经洞文献目录和文献研究目录数据加工、数据标引、数据整合、数据关联,完成数据库内容建设。
同时,与此匹配的是有关敦煌文献相关联研究目录,并对二者进行信息管理、查阅、排序、归类、关联、检索等。该项目完成后,主要成果是以数据库形式呈现,可以与目前“敦煌学信息资源库”在一个平台实现信息检索,将会极大方便全球学者使用藏经洞文献。同时与国外相关机构采取合作共建、共享模式,积极推动数字人文环境下敦煌学国际化进程,这是提出“数字化回归”的真正目的。
数据库资源共享平台开发,主要是与中国知网合作,无论在数据库架构和平台功能设计方面,均具有更强大的技术优势。“敦煌学信息资源库”已经运行五年,现在进行二期平台升级,正好与该项目同步进行,更好地实现不同资源类型以及异构数据库的对接和关联。该平台在采用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迭代式开发,基于SOA的体系架构、统一的用户管理和权限管理,组件化、构件化开发技术,基于XML的数据支持和Web Service技术等;整体采用计算机集群技术,实现动态自动负载均衡等技术。基于以上因素,系统按照服务功能进行计算机集群,可有效满足系统的可靠性、可扩展性、稳定性以及运行效率。
提供获取资源的有效途径
文化遗产数字化是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方向,借助数字网络技术,敦煌石窟精美壁画以及藏经洞文献等资料得以虚拟再现或数字化重建,并可使研究人员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便捷查阅、比对和校勘,必将极大促进国际敦煌学研究。因此,加快流失海外敦煌藏经洞文献“数字化回归”或“数字化重建”,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构建藏经洞文献总目录数据库,搭建可供国内外专家检索、梳理、归纳、分类的数据库共享平台,为未来实施“数字敦煌”项目奠定基础,为技术开发和实施探索一条路径。其次,敦煌学研究目录和藏经洞文献目录数据库二者进行对接,实现研究目录、文献信息、研究文献全文以及未来实现与图像资源的关联,打造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再次,全面进行文献系统整理、刊布、收藏、保存状况等进行数据统计,为学界提供系统的可检索的数据库。由此探索流失海外敦煌藏经洞文献“数字化回归”合作共建、共享的模式,让更多专家学者、公众可以分享这份珍贵文化遗产资源,将极大地推动敦煌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今后,我们应该全面系统地刊布散藏于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让本属于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地的遗产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系统发掘、研究这批珍贵文献的隐藏价值与敦煌石窟的关系,让国际敦煌学界全面了解这批珍贵文献的价值及其在研究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未来,我们应该探索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份珍贵文献资源,并为彼此之间开展广泛的国际化合作提供借鉴。同时,我们要努力为学界提供数字资源的共享平台,实现流失海外敦煌藏经洞文献“数字化回归”,为国际敦煌学界提供方便快捷地获取资源的有效途径,让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得以人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