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7日下午,河北师范大学汤惠生教授应邀在“丝绸之路与敦煌学”系列公益学术讲座主讲《史前黄河上游和印度河上游之间的文化互动》。本次讲座由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主办,赵晓星研究员主持,在兰州分院敦煌艺术馆举行,我院和兰州市博物馆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现场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汤惠生,1955年生于重庆。曾担任青海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现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特聘教授、国际岩画断代中心主任;同时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遗址理事会岩画委员会执委、《岩画研究》编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北卡大学、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兼职教授。目前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其中,20余篇论文、两部著作用英文撰写并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和出版。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考古发现距今9000—7000年前(即前仰韶时代)中原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陕西的老官台文化(北首岭下层文化)、甘肃的大地湾一期文化、山东的后李和北辛文化,都是分布在黄河流域。作为黄河发源地,青藏高原地区,早在13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如青藏高原东麓的皮洛遗址,出土有近万件包括石斧在内的石制品。到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流域上游地区,也存在着史前灿烂的彩陶文化。那么这些文化区域,是孤立发展还是相互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有无域外文化因素?汤惠生教授的讲座为我们带来了答案。
汤惠生教授在讲座中,向我们展示了大量出土于青海、甘肃地区,属于马家窑文化类型的石制品、陶器、骨器、饰品、食物等,通过详细对比这些史前人类遗物的形制、纹样,特别是人类饰品“费昂斯项链”等,与印度次大陆玛哈伽文化、哈拉帕文化有高度的相似性。如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陶罐颈部的十字纹饰,在玛哈伽文化彩陶纹饰中同样出现,又如青海贵德出土的盘状石器与哈拉帕博物馆藏盘状石器形制相同。根据文化相似即相关的考古学原则,汤惠生教授指出河湟流域的马家窑文化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就像两只筐,而中间的喜马拉雅走廊就像一根扁担,将这两只筐挑起来。换言之,通过这根“扁担”,印度河与黄河之间在史前时期,产生过很多文化上的互动和交流。最后,汤惠生教授为我们分享了其在印度河上游哈拉帕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一些经历。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历史长河中,黄河流域的先民们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动,最终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中华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文化同样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表达形态,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汤惠生教授的讲座,不仅为探讨黄河文化内涵提供了范例,也为我们深入挖掘敦煌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次讲座内容引起了听众的浓厚兴趣,现场参与的各位专家学者,如郭俊叶研究员等,就史前文化互鉴问题,与汤惠生教授进行互动交流,实现了通过讲座促进学术交流的目的。
“丝绸之路与敦煌学”系列学术公益讲座,后续还将邀请更多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分享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希望大家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