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坚持“保护、研究、弘扬” 勇担新的文化使命

日期:2023-10-10

编者按: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汲取古丝绸之路留下的智慧与力量,“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是推动开放合作、促进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从古“丝绸之路”到今“一带一路”,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都是其中重要节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见证。本版邀请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就如何更好保护、研究、弘扬敦煌文化,发扬丝路精神撰文,以更好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它建于公元366年,历经1000年的发展,每个时代都在持续建造,至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的壁画和2000多身彩塑。

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到1984年扩建成敦煌研究院。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敦煌文物研究所确定了“保护、研究、弘扬”的基本方针,直到今天,敦煌研究院依然秉承这一方针。保护是基础,如果文物保护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研究是核心,如果不研究如何知道这些文物的价值所在,如何能够发扬它背后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是目标,保护、研究最终是要创造我们今天的文化、今天的文明。

保护是基础。

在保护方面,敦煌研究院经过了将近80年的发展历程。最初因条件有限仅仅是守护,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全力开展保护工作,多为基础性、抢救性保护,改革开放之后逐渐走向科学保护。科学保护意味着什么?过去的保护是抢救性的,哪儿坏了抢救治疗哪儿,现在要采用预防性保护,需提前采取措施。经过几十年发展,特别是和国际国内的合作,对敦煌壁画、彩塑本体的治疗,敦煌研究院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方法,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保护科技的队伍,对每一项病害都可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具体到每一处壁画的病害都有相应的保护手段。同时还拥有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理念。比如面对一处文物,如何进行保护?贸然采取措施就进行加固或者保护是不可行的,一定要做前期调研,同时要做实验,由此敦煌研究院建成了目前国内先进的多场耦合实验室,要采取什么材料,要针对什么壁画进行保护,必须先做实验,经过实验证明是合理的,才可以采取措施。

对于莫高窟,还有什么会影响它的安全?莫高窟处于沙漠中,沙子顺着墙壁滑下来,往往会影响壁画,所以敦煌研究院采取了治沙工程,一直持续了20多年。第一道防线是在靠近沙山的地方进行草方格固沙;第二道防线是植物固沙,采用细细的管道保证每滴水都滴到草上,这些草是可以长出来的;第三道防线是用石块把沙固定住,让它变成戈壁滩,沙尘就不会起来了。在靠近洞窟的地方采用化学固沙,还修了一个“人”字形的防沙障,当风刮过来时,沙子从两侧刮走,这样沙子就不会落下来了。因为治沙,对洞窟的保护从内部扩展到外部,也开始重视整个大范围的生态环境,比如气候问题,包括生物的问题、动植物的影响,这些都在调查、研究范围之内。现在莫高窟已经实现了全面监控,对影响到洞窟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都能做到及时采样,及时采取措施。

为了让壁画彩塑能够永久保存,数字化工作已持续20多年。现在一些小的石窟群,如榆林窟、西千佛洞的数字化都已完成。有了数字化资源,在文物修复时就提高了效率,同时美术临摹工作也可以借助数字化素材进行,在考古方面也得益于数字化进程。

研究是核心。

几十年来,敦煌研究院出版了500多部著作,发表了4000多篇论文。实际上敦煌学研究不仅仅是敦煌研究院的,世界上还有20多个国家进行学术研究,包括国内很多大学、研究机构都在做。因为有了这么一大批研究成果,敦煌的价值才体现出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敦煌那么美、那么有历史价值,就是因为有众多研究成果出现。

不仅做研究,而且做学术交流,通过敦煌这一平台,每年举办相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希望团结全世界的学者共同研究敦煌文化,能够把敦煌文化的价值揭示得更深入。敦煌研究院院刊《敦煌研究》今年已经出版40年,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都在这一杂志上发表论文,在世界上颇有影响力。同时我们也会出版大量普及性著作,让更多非专业人士了解敦煌、欣赏敦煌。

弘扬是目的。

关于弘扬敦煌文化,主张开展负责任的文化旅游,用敦煌文化来支撑旅游,让游客了解到真真实实的敦煌。这就需要从文物保护和游客观赏两个层面来考虑问题,确定每一天敦煌石窟到底能容纳多少人。最后测定,莫高窟每天最高容纳是6000人,这是红线,不能突破。敦煌研究院还拍摄了两部电影,《千年莫高》讲述莫高窟发展的历史,《梦幻佛宫》展示敦煌壁画、彩塑等艺术。敦煌研究院通过建设数字展示中心,让游客先看电影,然后进到洞窟,得到非常好的体验,也化解了旅游和文物保护的矛盾。敦煌研究院还在考虑通过科技手段,让游客看得更多、更丰富。比如与华为合作,推出“敦煌超感知影像”,每到一个洞窟前,打开华为手机智能软件就可以欣赏到窟内壁画。

敦煌文化本身包含的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丰富内涵。近年来,我们不断让敦煌艺术、敦煌文化“走出去”,在国内外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讲述敦煌艺术,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非常有效的。外国朋友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代的外国文化在敦煌和中国文化融合的一些特点。同时在全世界,只要能上网的地方,就可以欣赏数字敦煌。比如2015年推出的30个洞窟的高清360°影像,观众可以自行选择观看角度;最近推出的数字藏经洞,展示很多古代的文献、艺术品,让世界人民共享人类文化遗产。

敦煌研究院也在尝试通过全媒体传播展示敦煌文化。比如拍摄的有关莫高窟与吴哥窟对话的纪录片。吴哥窟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点,莫高窟是陆上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交汇点,通过两处文化遗产的对话产生了很多文化碰撞,从中形象展示出自古以来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此外还拍摄了《一事一生一人一窟》等讲述莫高窟人故事的作品。近年来,通过互联网“云赏敦煌”中英文讲解敦煌项目,面向全世界讲述敦煌的故事,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敦煌研究院也做了一些文创设计,特别有意思的就是“敦煌诗巾”。通过小程序,游客可以自己设计一条有敦煌风格的丝巾,提交之后厂家直接制作,在传播敦煌文化的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得到应用。敦煌文化的活化传承,全社会都可以参与,大家共同来做,让敦煌文化传播到更广的地方,让更多人从敦煌文化中去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于敦煌文化遗产,要先把保护工作做好,再花功夫去研究它,深入挖掘它的价值,推广普及给更多人,以更好地推动文化传承发展,让中国文化深入人心。

(作者系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

作者:赵声良编辑:李喆

访问量:

相关新闻

  • 关于公布2024年甘肃省文物局直属事业单位校园招聘面试成绩的通知

  • 敦煌研究院关于公布2024年急需紧缺专业硕士研究生考核面试成绩的通知

  • 会议通知|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第一轮通知

  • 敦煌研究院2024年公开招聘博士研究生(第一期)拟聘人员公示

  • 敦煌研究院开展“弘扬莫高精神 守护文化宝藏”治沙护窟主题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