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至8日,敦煌研究院2024年度学术成果报告会在文物数字化研究所会议室举行。共有16位专家学者就年度学术成果和川渝学术考察成果作了汇报,100多名学者及敦煌文化爱好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了报告会。
学术报告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术研究成果年度报告会,由科研管理处处长、研究馆员陈港泉主持。
人文研究部研究馆员杨富学、考古研究所馆员杨文博、文物数字化研究所馆员那刚、敦煌石窟监测中心馆员李菲、保护研究所研究馆员柴勃隆、保护研究所馆员贺东鹏分别作了题为《榆林窟第10窟表层壁画时代考辨》《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中的纪功现象研究-以供养人像中抱弓侍从为例》《敦煌研究院IPv6组网过渡技术实验与研究》《地气活动对莫高窟壁画劣化的影响》《基于综合分析技术的敦煌变色壁画数字化模拟重建研究》《麦积山石窟松鼠科动物排泄物清洗及其驱避防治研究》的报告。
第二部分是敦煌研究院赴川渝学术考察专场报告,由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武琼芳和科研管理处副处长杨雪梅主持。档案馆副馆长、川渝石窟考察队队长孙胜利向大家介绍了川渝石窟考察整体情况,考察队代表围绕考察内容、立足自身研究领域,汇报了川渝学术考察的研究成果。
副研究馆员孙胜利、张田芳,馆员杨敬兰、李珊娜、神帅,助理馆员刘刚等考察成员分别作了题为《川渝石窟涅槃题材考察报告》《禅宗与川渝石窟》《巴中石窟的造像模式及时代特点》《川渝石窟“摩羯鱼神”形象考》《2024川渝考察所见僧伽造像述论》《执扇弥勒图像的传播与流变》的报告,副研究馆员祁晓庆、馆员侯莉莎、助理馆员袁星、席文博等考察成员分别作了题为《从四川地区圆觉经变看敦煌与四川华严造像之关系》《川渝石窟和敦煌壁画的题材对比初探——以鬼子母形象为例》《宋金时期陇东石窟与川渝石窟的比较》《巴蜀与麦积山佛教艺术之关系和交通》的报告。
本次学术成果报告会的举办,不仅展示了敦煌研究院在文物保护、艺术研究、数字化技术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也为跨部门、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搭建了平台,为拓展学术视野、活跃研究氛围、推动敦煌研究院科研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