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关注 \ 正文

古迹遗址:保护传承 焕新而生

日期:2024-04-21

4月18日,良渚古城遗址碧草茵茵,天朗气清,2024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世界文化遗产主场活动召开,推广《威尼斯宪章》理念,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未来。

春秋递嬗60载,回望《威尼斯宪章》的历史价值,亦是在回顾我国现代意义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漫漫征程。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秦始皇陵兵马俑

回溯历史:理念的交融,实践的探索

二战之后,百废待兴。各国文化遗产保护者形成共识: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指导原则应在国际上得到公认并作出规定。

1964年,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召开,通过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档——《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威尼斯宪章》)。

这份文件虽简明扼要,却明确回答了“为什么”“保什么”“怎么保”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首次明确提出了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中“真实性”等原则,奠定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准则,成为遗产保护修复领域的纲领性文件,深刻影响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古迹保护理论与实践。

1985年,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中国的文物保护正式进入与国际文物保护标准接轨的新阶段。

1986年,《威尼斯宪章》被译介到中国,其理念正式进入中国的学术讨论和实践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保护理念的变化。中国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本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加注重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出发,强调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等价值分析,并积极探索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法规标准的优化。理念的变化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和标准的逐步完善,如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出台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一系列配套的法规和政策。

——交流合作的深化。中国文物保护机构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合作,以极大的热情和行动吸收国际优秀的保护理念与技术。与此同时,我国的文物保护经验也伴随国际交流合作走向国际,为国际文物保护理念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中国智慧。

——理论应用的本土化。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积极尝试将以《威尼斯宪章》为代表的国际理念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平衡国际标准和本土需求,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路径。

——公众参与的强化。伴随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公众的参与意识也相应提高,不仅积极支持保护利用活动,还适度参与保护决策和管理过程。文化遗产通过各种形式进入公众生活,既有助于保护传承,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平遥古城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放眼当下:强调系统性,构建大格局

今天,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新的风险挑战。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指出,“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构建大保护格局”。秉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我国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正在从重点保护向全面保护、系统保护、整体保护转变,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文物法治建设持续加强,文物保护法修改积极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和相关条例制定修订工作协同推进,长城、大运河、红色资源保护法规建设研究推进。“应保尽保”法治屏障正在筑牢,国家文物督察制度加快构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推进,普查第一阶段进展顺利,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体情况正在进行系统梳理,不断完善我们的“文物地图”、摸清我们的“文物家底”,为精细化、科学化制定文物保护利用政策制度提供坚实支撑。

——文物系统性保护迈出新步伐,应县木塔保护工作省部协调机制建立,佛光寺等古建筑、莫高窟等重要石窟寺文物古迹保护修缮管理全面推进,文物纳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取得实质性突破,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利用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专项规划体系。各地在城市更新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坚守文物保护底线,严格保护管控文物周边环境,守护赓续城市文脉和文化景观。

——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首都功能核心区文物保护利用力度持续强化,《关于加强央属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央属文物保护利用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印发,首批腾退保护利用计划公布。低级别文物保护难题着力破解,彩票公益金应用于支持乡村低级别文物保护,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正在投入文物保护传承领域。

——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体系化推进,世界首个文物多场耦合实验室投入使用,基于丝肽-氨基酸的丝织品接枝加固技术破解糟朽丝织品保护国际难题。文物风险防控水平有效提升,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应用更加广泛,文物风险识别、评估、控制、预警的能力大幅提升。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管理愈加完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专项行动推动开展,“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积极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茶道、景德镇瓷业文化景观、西夏陵等申报预备项目加强培育,“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等世界文化遗产后续保护管理持续完善。

流水潺潺,鹿鸣呦呦。漫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1+3”立体展示阐释体系让人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不禁感慨:古老在这里拥抱新生,千年在这里近在咫尺。

重温《威尼斯宪章》,“真实性”“完整性”依然是我们遵行的原则,让我们愈发理解其时间维度历久弥新的价值,也愈发感受其空间维度超越国界的意义。而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创新、当代实践,正在为人类文明赓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者:国家文物局 李元梅编辑:王洁

访问量:

相关新闻

  • 甘肃敦煌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六届理事会换届选举大会在甘肃简牍博物馆举行

  • 敦煌研究院与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2024敦煌研究发展研讨会在敦煌召开

  • 敦煌文化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 省级人才计划公示,敦煌研究院15人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