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关注 \ 正文

守护好莫高窟这座世界文明的宝藏

日期:2024-05-11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考察,首站就是敦煌莫高窟。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总书记指出,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今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究竟是什么让千年文化瑰宝璀璨依旧?我们循着总书记的足迹,在春天的莫高窟找到了答案。

向技术要保护

公元366年,云游四海的乐僔和尚踏着黄沙来到敦煌,莫高窟的营建就此开始。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一代代人开窟造像,成就了一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记录下历史的变迁、艺术的演进,留存下包罗万象的珍贵史料。由于这些壁画、彩塑非常脆弱,因此保护对于莫高窟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敦煌研究院做好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莫高窟地处戈壁沙漠边缘,千百年来长期受到风沙的威胁。稍有风吹,就有鸣沙山的流沙从莫高窟崖顶飞泻而下,风沙一旦进入洞窟就会破坏壁画和彩塑。为了治理沙害,莫高窟的保护工作者从最初的人工清沙、修建“土坯防沙墙”,到草方格固沙、生物治沙、尼龙网挡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逐渐为莫高窟构建起以“固”为主,“阻、输、导”结合的综合防沙治沙科学体系。如今,莫高窟的年积沙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3000立方米降至不足100立方米,极大减缓了风沙的潜在威胁。

莫高窟夏季有季节性降雨,雨水溶解了岩体中的盐分,最终会导致壁画出现空鼓、起甲、酥碱等病害。壁画修复是一项复杂且极具科学性的工作。20世纪90年代,研究团队与外国专家一起,历时7年、尝试了81种配方,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壁画空鼓灌浆材料,研发出壁画保护关键技术。如今,敦煌研究院已经拥有完整的壁画修复研究、设计、施工团队,形成了产学研用全链条的壁画保护模式,使修复工作极具成效,也让敦煌的壁画保护技术成功跻身国际“第一梯队”。

人的行为也会影响石窟安全。在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监测中心,记者看到每个开放洞窟的温度、湿度、客流量等数据,都被集中显示在一整面墙的大屏幕上。原来,当游客进入洞窟参观时,呼出的二氧化碳和湿气会在短时间内造成洞窟温湿度升高。根据测试,一次性进入25位游客时,温湿度会增加2%~3%,属于允许内的波动范围。一旦超过安全值,就需要让洞窟休息几天。因此,运用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等技术对洞窟进行实时监测,不仅可以及时预警潜在风险,也能为开展预防性保护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莫高窟壁画修复现场 敦煌研究院/供图

更令人欣喜的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在帮助彩塑与壁画实现“永生”。一群年轻的数字化保护工作者正通过高科技将莫高窟“画”进数字世界。洞窟内,他们反复调试相机,选择最佳角度和技术参数,定格壁画原貌 ;洞窟外,图像处理人员在电脑上用“绣花”功夫耐心矫正图像,一幅完整的壁画通常由数千张图片拼接而成。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敦煌石窟295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186个洞窟的图像拼接处理和45身彩塑的三维重建,实现了相关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表示,从莫高窟开凿第一个洞窟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600多年,未来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敦煌莫高窟再延续1600年完全没有问题。如今,从敦煌保护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相关保护理念与技术,正在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它们已应用在230余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中,并开始为吉尔吉斯斯坦、缅甸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中国方案,为世界保存人类文明和文化信息贡献中国力量。

向基础要高地

1900年,敦煌藏经洞的意外发现,让数万件古代文献和艺术品重见天日,其中大量以纸本写卷为主的古代文献,被学界敬名“敦煌遗书”。敦煌遗书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国中古时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一件名为《全天星图》的古代星图就描绘了在唐朝皇家观星台用肉眼所能见到的1348颗星星。这些星星是严格按照几何规则绘制的,图中每颗星星的位置误差相当小,大约在1.5度至4度之间。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说 :“欧洲在文艺复兴以前可以和中国天图制图传统相提并论的东西,可以说很少,甚至简直就没有。”一个世纪以来,各国学者对敦煌文献的研究,形成了世界性的显学——敦煌学。我国的敦煌学研究从最初的“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国外”的状况发展到今天,在学术研究上已走在世界前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赵晓星告诉记者,敦煌遗书分藏于中、英、法、俄、日等全世界数十家收藏机构。对大多数研究人员来说,由于敦煌文献年代久远,纸张破损,不允许被多次翻阅,因此通过数字技术复原散落文献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经过多年努力,“敦煌遗书数据库”已正式上线。以《归义军衙府酒破历》为例,该文献在流传过程中曾被分为三段,第一段一直保存在敦煌研究院,第二段流落到日本,1997年由日本友人青山庆示捐赠给敦煌研究院,第三段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前两段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分离后终于拼接到一起,第三段至今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利用数字化技术,终于可以将第三段文献的数字化照片,与前两段在同一空间展示,使我们重新看到《归义军衙府酒破历》的原貌。

目前,除了敦煌遗书数据库,另外两项重大工程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历时13年,“百卷本”《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7、259窟考古报告》已于2024年1月正式出版。此项“世纪工程”旨在永久地保存敦煌石窟的科学档案资料,既能满足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对敦煌石窟的学术需求,也能为石窟修复提供依据。全彩高清图版、高度还原文献原貌的《甘肃藏敦煌文献》(第1—12册)也于近期问世,它的出版必将催生出更多新的研究成果。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说 :“敦煌的学术史中,始终有一群人在从事最基础的研究工作。历史赋予他们的学术使命就是铺设研究的地基,犹如为一座城市建造地下工程。它不为人见,也不起眼,但是只有地下工程足够坚实,城市地面以上的工程才能得到保证。”万丈高楼平地起。当学者们依托扎实的基础工程开展研究时,敦煌文化瑰宝就一定能更好地走出敦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向创新要传承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迄今为止,国际上同时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项标准的遗产地不超过三处,莫高窟是其中之一。著名的敦煌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聚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守护好、研究好、发展好、弘扬好敦煌文化,是14亿多中国人心之所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

如何传承弘扬敦煌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关键。这些年,敦煌研究院积累了海量数字资源,也开始了大量运用。在“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展厅,佩戴上 VR 设备、跟随能量体“摩灵”的指引,游客能身临其境地“走进”洞窟,穿越到1400多年前精妙绝伦的壁画世界,与“雷公”等40余位“众神”飞跃云端、一同奏响天乐。通过敦煌研究院官方小程序“云游敦煌”进入“数字藏经洞”,千百年前的敦煌莫高窟景象便在眼前徐徐展开。动动手指,便可扮演不同角色,“穿越”至晚唐、北宋、清末等时期,与历史人物进行互动,感受洞窟营造、放置经书等不同场景,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登录“数字敦煌”,只要轻叩鼠标,就可以进入“数字敦煌”资源库,高速浏览超高清分辨率图像,并对30个洞窟展开720度全景漫游。点击“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下载相关资源,就可进行二次创作,创作内容经过审定,还可以再次上传素材库,成为新的数字资源。

小讲解员在给游客作讲解 敦煌研究院/供图

线上,“数字敦煌”已经成为面向全球传播敦煌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品牌。线下,各类艺术展览、学术活动等正走进国内各个城市以及美国、法国、意大利、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它们在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宋淑霞告诉记者,从2017年起,敦煌研究院开始在小学高年级招募“小小讲解员”,并定期组织讲解员到莫高窟参观学习,至今已培训选拔出200余名“小小讲解员”。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成长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记者的脑海里浮现出习近平主席10年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说过的一段话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者:时事报告 秦丹、牛娜、孙艳芳编辑:李喆

访问量:

相关新闻

  • 甘肃敦煌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六届理事会换届选举大会在甘肃简牍博物馆举行

  • 敦煌研究院与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2024敦煌研究发展研讨会在敦煌召开

  • 敦煌文化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 省级人才计划公示,敦煌研究院15人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