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关注 \ 正文

穿越繁星闪烁下的敦煌

日期:2024-07-17

“作者对天文历法、佛籍语言的解读曾使很多读者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中古的世界,这不是一般纯文本的阐释,而是更贴近灵魂叩问的方式,去探测古代繁星闪烁的敦煌天空。”

《狷庐文丛》(全三册),邓文宽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4月

记忆是抵抗时间的方式,却如梦般易逝。记忆落在纸面载体上,浩荡的人生画卷铺开,生命便获得了一种更永恒的星座。最近阅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邓文宽的三本《狷庐文丛》,分别是《天文与历法》《历史与文献》《禅籍与语言》,他对天文历法、佛籍语言的解读曾使很多读者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中古的世界,这不是一般纯文本的阐释,而是更贴近灵魂叩问的方式,去探测古代繁星闪烁的敦煌天空。

邓文宽先生多年的文章汇集成册,不仅吸引笔者读得过瘾,而且感同身受回忆起过去的岁月,佩服他旧事重绘却画出了新意,不由地写下几点感想。

第一,敦煌的星空。中国、印度和美索不达米亚三大文明都曾对星空进行了至少四千年的观察,可是中国人怎么认识星空的,很多人都不清楚。邓文宽先生长期以天文历法为主攻方向,从天文书到星图,再到历日和具注历日;从敦煌文献到吐鲁番文书,再从秦汉简牍到黑城元代历日,他都曾涉猎过。最著名S.3326号星图即《敦煌星图甲本》被李约瑟赞为“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星图”,收录了1348颗独立星星,编为257个星官,现藏于伦敦英国图书馆,据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图。李约瑟博士认为此星图大约作成于公元940年五代后晋间,马世长先生则认为作成于705—710年盛唐间。邓文宽经过严密考证,认为此星图原为唐代天文星占家李淳风所作,成于唐初贞观年间。作品创作时间更早这个认识已被越来越多的天文史学者所认可,学界推测它是李淳风贞观年间献给唐太宗李世民的星图。

中国古代传统星官体系曾经是家喻户晓的天文知识,人们将天上世界与地上秩序相对应,将尘世各种生活映射于星辰之中,这与古希腊88星座取材于神话不同,古希腊用神话中的故事或人物为星群命名,充满了神话的色彩。以图像展示“全天星图”则直观易懂,更反映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邓文宽先生在过去被人们误以为“迷信”的天文学里,寻找天象变化的主要脉络和实用历本的关键要素,研究当时官方和民间的历法使用状况,揭示月食预报,辨别“历谱”与“历日”,考据唐代具注历日中的雕版印刷本,找到从我国发现的现存最早雕版印刷品实物,比唐咸通九年(868)《金刚经》提前了34年,纠正外国权威学者的误读,如此等等,取得了一系列独有的成果,令人感到来自古印度的天文概念在敦煌与中华文化互动,耀眼的星空符号相遇在敦煌的天空上。

第二,古代的乡音。敦煌文献中一些文字材料带有地域特征的方言俚语研究,一直是学术界难啃的骨头,究竟是河西方言还是敦煌土语?究竟是远古惯性传播的话语还是外来杂糅的胡语?对研究者来说许多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甚至一些外来文献也被西北人读成了方音并被书写了下来,邓文宽独辟蹊径运用地方方言解读了不被人注意的文字。

单就佛教文献敦煌本《六祖坛经》来说,英藏本与另外两种写本文字差异很大,很多句子无法读通,以致被有的学者称为“恶本”。例如单就“起”“去”二字论,英藏本与另两种写本间就有八九处不同。他受家乡(山西稷山县)话“你去不去”说成“你气不气”的启发,认为“起”与“气”“去”音近很容易因为方音而混用了。沿着这个思路,他广泛阅读前辈学者的音韵学成果,最终确认英藏本《六祖坛经》有100 多个唐五代西北方音通假字在“搅扰”,从而有根据地解决这些“文字障”。他应该是最早读出英藏敦煌本《六祖坛经》方音替代字的人。

敦煌写本《字宝》是一部方言俚语小词典。前辈学者仅指出它是“晋陕方言”,未再进行更深入的探索,邓文宽发现一些文献所使用的语词,其读音也好,释义也罢,如果用其一般的读音和意义去处理,是没有办法通文的。比如“卧酒”这个词,“卧”字何义?“卧酒”该作何解?有的著名敦煌学专家都弄错了。但他从幼年时母亲每年都要用柿子做醋,民间说成是“卧醋”,“卧”即“酿造”,原来“卧酒”也就是酿酒。他进而将此前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上下过的功夫,把着眼点转移到方言俚语的研究上,涉及敦煌小说、变文、王梵志诗歌、契约文书等等文献,努力去搜索解决那些一向被认为困难的语言问题。

第三,历史的细微。一个有作为的学者不可能局限于一个领域的研究,触类旁通,互通借鉴,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跨界收获。邓文宽在以天文历法为主攻方向的同时,也很关心其他敦煌文献的研究,涉及领域非常广泛,他对童蒙读物《百行章》的整理和研究,根据“邈真赞”文献和官文书对吐蕃统治末期敦煌僧政史的研究;对敦煌数术文献“建除”的研究,许多概括出的内容在传世文献里均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他还以天文学为依据,考证史道德族归属为西域胡人;传世书法名作《伯远帖》从来无人对其内容进行解读,他抓住《伯远帖》和正史传文中共同出现的“出”字,考究帖文内容和年代,首次提出了对该法帖的解读意见。

元人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所涉及的天文学内容,不仅伯希和和他的弟子完全读错,而且国内有的大专家也受其误导而不能释读。他运用自己掌握的天文历法知识,考出《真腊风土记》里天文学内容来自古代中国,从而对古代中国与柬埔寨的文化交流增添了新内容。

至于老鼠为什么排在十二生肖首位?这是个国民普遍关切的问题,却众说不一,他利用敦煌天文历法资料写出《鼠居生肖之首与“启源祭”》一文,从而得出独一无二的见解。

这些文章也都收在本文丛《历史与文献》分册中,属于历史研究的细微视野,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检索看看,但是给我们启发的是,任何学术的发展规律都是波浪式的,大浪淘沙后留下的才是真金。

看完这三本书,又一次感悟到对于人文学科来说,最重要的是学者本人的著述,既容易在学术上有创获,又有学术性格便于出思想。大集体大团体的课题制,有利于快速完成项目,可是萝卜快了不洗泥,掺水很多,而且协调各方集合成书,妥协迁就后往往就没有什么思想性了,如果课题负责人再没有什么思想创新,就很容易被划入平庸之作甚至垃圾之作了。

在敦煌学术研究中,有众多担负时代文化使命的中国学者,回首来路,繁星联动,相互提升,为中国学术注入澎湃动能,邓文宽对天文历法、《坛经》语言的研究不可置换、不可替代,这背后要付出多少定力、心力,他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持续的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之久,令人倍受感动。我想起多年前曾提及文化部要借调他去工作,可以从此走上一条命运转换的领导之路,但是他婉拒了,他坚信自己就是一个学者。此前看过他写的《狷庐散笔》,他说自己生性迂执,为人狷介,但他平时里有着强烈的正直感,路见不平一声吼,不怕得罪权贵庸人,“狷介”成为他的标签,这已是周围朋友同事皆知的故事,因而也成为这套书的符号。

一部敦煌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所在,这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敦煌究竟是满天星斗还是月明星稀,天边的界限是无垠的,天文的研究也是无限的,我们期望更多的年轻学者抛弃浮躁的习气,能把邓文宽先生的敦煌天文历法研究继续推向前进,直抵九天银河。

作者:葛承雍编辑:李喆

访问量:

相关新闻

  • 甘肃敦煌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六届理事会换届选举大会在甘肃简牍博物馆举行

  • 敦煌研究院与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2024敦煌研究发展研讨会在敦煌召开

  • 敦煌文化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 省级人才计划公示,敦煌研究院15人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