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关注 \ 正文

【新甘肃特别策划|沿着总书记的文化足迹看甘肃】千年敦煌的时代华章

日期:2024-08-19

敦煌莫高窟(本文图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考察,首站来到敦煌莫高窟。他说:“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

谆谆嘱托言犹在耳,殷殷期盼催人奋进。

敦煌人牢记嘱托,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让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坚守初心,文化瑰宝青春永驻

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守护好、研究好、发展好、弘扬好敦煌文化,是亿万中国人心之所向。

坐落在三危山和鸣沙山怀抱之中的莫高窟,四周布满沙丘。这里一年有一半以上时间在刮风,沙尘落在莫高窟崖顶、堆积在栈道上,也会进入洞窟,污染、磨蚀壁画和彩塑。要让莫高窟延年益寿,首先要给她一个安全的、生态的“家”。

绵延的草方格

沙害治理最早开始于上世纪40年代。草方格固沙、生物治沙、砾石压沙、尼龙网挡沙……针对莫高窟风沙侵蚀危害,莫高窟文物保护团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逐渐构建起以“固”为主,“阻、输、导”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使窟前积沙减少85%,还首开先河,积极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探索出一套较为完善的科学保护体系。

于莫高窟而言,比起外部环境改造,更重要的是文物保护,其中最主要的对象是壁画。这些壁画,在历经千年风霜后,面临起甲、空鼓、龟裂等20余种病害。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代代莫高窟人,不忘初心,坚守大漠,代代接力,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工程实践为重点,攻克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创造出中国文物保护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敦煌经验”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强石窟建筑、彩绘、壁画的保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这是嘱托,也是使命。

自此,敦煌研究院加强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建成国内首个石窟寺监测预警省级平台,实现院属六处石窟监测信息共享,不断提升文物保护科技水平。2020年,我国文化遗产领域首个多场耦合实验室由敦煌研究院建成并投入使用,有效促进了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研究。

时至今日,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技术体系。从敦煌保护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相关保护理念与技术,正在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它们应用在230余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中,为吉尔吉斯斯坦、缅甸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中国方案,为世界保存人类文明和文化信息贡献中国力量。今年年初,“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上,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还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从莫高窟开凿第一个洞窟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600多年,未来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敦煌莫高窟再延续1600年完全没有问题。

首位数字敦煌文化大使伽瑶

数字科技,让敦煌文化永续延存

上世纪80年代末,为了让敦煌莫高窟能够永久保存下去,时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樊锦诗提出“数字敦煌”构想,用数字科技手段将文物“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当古老石窟接入数字技术,敦煌文化的保护工作便进入了新阶段。

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合作,经过三十年的探索与研究,研发了一整套适合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关键技术和工作流程。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采用先进的激光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莫高窟中的珍贵大型彩塑进行详细的数据采集,再将洞窟中的文物转化为立体的数字模型,从而为每一件文物创建一个详尽的数字档案。

数字化复原生成的线上洞窟

截至目前,该团队已经完成295个洞窟的高精度采集工作、186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和7处大遗址三维重建,形成了数字化壁画图像、洞窟结构和彩塑三维数据、虚拟漫游节目等海量数字化资源。这些无价之宝以数字化的形式,突破时空的限制,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欣赏。

2016年5月,“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面向全球共享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文字解说,目前访问用户遍布全球近80个国家,访问量超过2200万人次。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莫高窟考察调研时强调:“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

“数字藏经洞”

这些年,敦煌研究院利用多年积累海量数字资源,让洞窟里的文物“活”起来、“走”出来。在“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展厅,佩戴上 VR 设备,游客便能身临其境“走进”洞窟;通过敦煌研究院官方小程序“云游敦煌”进入“数字藏经洞”,千百年前的敦煌莫高窟景象在眼前徐徐展开;进入“数字敦煌”资源库,可以对30个洞窟展开720度全景漫游。点击“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下载相关资源,还可以进行二次创作,创作内容经过审定再次上传素材库,就是新的数字资源。

如今,“数字敦煌”已成为面向全球传播敦煌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品牌,保存在石窟内的珍贵文物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插上了数字化翅膀“活了起来”。未来,敦煌研究院将为莫高窟所有洞窟、壁画、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实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华灿烂文化。

第六届敦煌文博会期间,游客在展馆内参观

盛会将至,古老丝路重焕荣光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隋唐盛世,丝绸之路北、中、南三条路“总凑敦煌”,敦煌成为丝路“咽喉之地”,驼铃声声、商贾云集。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古老的丝绸之路被赋予全新的生命,敦煌也正在以崭新的姿态拥抱世界。

2016年9月20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隆重召开,来自85个国家、5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95个代表团、1700多位中外嘉宾参会。

这是一次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筑牢民心相通人文基础的盛会,是一次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广泛共识的盛会,是一次展示甘肃新形象、凝聚甘肃发展新动力的盛会,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得到沿线各国各地区积极响应和盛赞。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考察时强调,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一年一度的敦煌文博会,为丝路文化交融搭建了相通之桥,为促进民心相通缔结了人文纽带。

或共同展望“一带一路”建设形势和机遇;或共同探讨“一带一路”视野下敦煌学研究重要命题;或深层次探讨丝路文化传承发展新路径……历届敦煌文博会,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策划组织的高峰会议、敦煌论坛以及各项不同主题的高规格论坛,让敦煌一再成为凝聚“一带一路”国际共识的理论高地。

《乐动敦煌》演出

“一带一路”朋友圈持续扩大、沿线各方合作越来越广、甘肃国际友城达63个……在敦煌文博会持续影响下,其综合效应亦日益显现。以敦煌为例,2023年会展经济蓬勃发展,全年承接会议论坛、展览演出、节庆赛事等活动29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16万余人次。

今年9月,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将在敦煌开幕,世界将再次进入敦煌时间。


作者:新甘肃·每日甘肃网 万及敏编辑:陈菲

访问量:

相关新闻

  • 甘肃敦煌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六届理事会换届选举大会在甘肃简牍博物馆举行

  • 敦煌研究院与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 2024敦煌研究发展研讨会在敦煌召开

  • 敦煌文化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 省级人才计划公示,敦煌研究院15人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