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左)和柬埔寨建筑师索万林·孟出席备忘录交换仪式。新华社记者 张睿 摄
新华社兰州8月23日电(记者何问、张玉洁)正在甘肃省敦煌市举行的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上,敦煌研究院与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相关文博机构签署备忘录,共同推进文化合作。
根据备忘录内容,敦煌研究院将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斯里兰卡、柬埔寨的相关文博机构,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如合作开发遗址保护项目、共享先进的保护理论和技术、共同举办国际文化展览及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专业人员交流培训与互访等。
“斯里兰卡在壁画的传统技艺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中国的仪器分析技术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希望双方能以此为契机实现更多合作交流。”来自斯里兰卡的考古学家贾纳尼·纳马尔·塞内维拉特内说。
塞内维拉特内是第一次来到敦煌。本次论坛上,她在演讲中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斯里兰卡的石窟壁画绘制技法,并着重关注中国的壁画保护技术。她告诉记者,斯里兰卡拥有1500多个石窟寺,在她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20年中,她参与过350个石窟的保护。面对如此繁重的文物保护工作,当地急需国际合作。
在实地考察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过程中,塞内维拉特内在第55窟中见到了中国文物保护工作者修复壁画的现场。她认真观察他们的操作,并询问了有关壁画与潮湿环境的问题。
“我们非常关注壁画在不同湿度、温度等气候环境变化下的关联研究。利用安装在洞窟内的传感器,我们对石窟寺进行实时保护监测。”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武发思告诉塞内维拉特内,并为她指出传感器安装的位置。
这套预防性保护监测预警体系,依托在窟区范围内投放的600多个不同类型传感器,实现了莫高窟大环境、洞窟微环境、文物本体、崖体、游客承载量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交互分析。
“莫高窟的壁画真是太令人惊艳了。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也让壁画保存得很好。”塞内维拉特内说。
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渊源深厚。古代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如敦煌文献中有古代西域诸国文字写成的内容。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专家多次前往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开展丝绸之路古遗址的考察和交流,并持续开展“从撒马尔罕到敦煌”等系列研究班,发现不同文明数千年间的互动联系。
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让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实现文明对话。“中国的专家在早期为吴哥窟的保护修复做了大量工作,现在柬埔寨也拥有很多自己的保护理念,双方合作交流能让文物保护工作拥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柬埔寨建筑师索万林·孟表示。
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信息、体育和青年政策部专家齐纳贝克·佐尔多绍夫多年前就来过敦煌。他表示,这次看到了中国在文物保护领域取得的很多新成果,希望通过备忘录的签署,推进双方在文物保护及其他文化领域的更多合作。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表示,希望能以备忘录为契机,通过互派考察团等方式实现更多交流合作,敦煌研究院将持续加强国际急需的文物保护前沿课题研究,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