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峦烟雨如画,石窟庄严静谧。
1600多年前,十六国时期的能工巧匠在陇右名胜麦积山上开窟造像,10余个朝代的接续营建与重修,成就了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明珠——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历经千年风雨洗礼,麦积山石窟现存221个洞窟、3938件造像、近千平方米壁画,为各民族文化交融、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留存下珍贵印迹。
9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水市考察。他来到麦积山石窟,了解当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他说,我国四大石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他希望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文物保护工作者倍感振奋。大家纷纷表示,将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尽最大力量做好石窟文物保护、修复、传承、利用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作出贡献。
麦积山石窟。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一场细雨,葱茏树木掩映下的麦积山更显灵秀。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麦积山石窟,沿着栈道仔细察看距今1600多年的洞窟和雕塑、壁画,同保护修复工作人员亲切交流。
麦积山石窟是敦煌研究院管理的六处石窟之一,此次在甘肃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支持敦煌研究院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
时间回到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敦煌莫高窟考察调研,在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时强调,要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告诉记者,再次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介绍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情况,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历经千年沧桑,麦积山石窟保护工作曾面临诸多挑战。受林区多雨潮湿气候影响,空鼓、起甲、开裂、脱色等病害是塑像和壁画保存最大的威胁。
早在1953年,国家就专门成立了麦积山石窟管理机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实施的麦积山加固工程,基本解决了危及石窟寺安全的严重险情。近年来,随着加固、修复、渗水治理和生物防治等保护措施,麦积山石窟保护也从最初的抢救性保护,转入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综合保护阶段。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告诉记者,2017年麦积山石窟整建制划归敦煌研究院管理后,文物保护、研究、弘扬等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
李天铭说:“我们工作的核心就是保护,只有保护好,才能谈得上文化遗产的永续利用。”
9月11日上午,在第30窟内,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主任马千正在用土、沙、麦草等混合成的材料,修复一身菩萨塑像的右臂。
“总书记来到修复工作现场,亲切地询问文物怎么修复。”马千说,自己向总书记汇报:我们用传统技艺修复,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的原状。
马千的工作,就是日复一日在石窟中为文物“看病”,“就拿第30窟来说,90平方米的壁画,21身塑像,我们团队计划用2年时间修复,时间很紧,工作得抓紧。”
文化遗产保护,既要耐心细致、更要科学专业。传统技艺结合现代检测分析手段,才能够保证“修旧如旧”。近年来,马千和他的团队申请了一系列国家文物局批复的保护项目,解决了石窟岩体加固、生物微生物防治、栈道安全稳定等一系列难题,古老的麦积山石窟焕发出新的光彩。
马千说,总书记来到麦积山石窟考察,是对我们的鼓舞和鞭策。我们更有责任、更有动力,赓续“莫高精神”,把文物保护好,让麦积山石窟保持更好的状态,长久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建设“典范”“高地”
9月11日上午,来自北京的游客方言在麦积山石窟遇见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非常亲和,停下来和游客们聊天。”
方言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热爱,麦积山、伏羲庙是他向往已久的地方。他说:“麦积山石窟塑像非常精美,天水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很丰富,几天的游览,真正不虚此行。”
麦积山石窟的精美塑像,都是经过岁月的磨砺,留存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好石窟、保护好文物,是摆在敦煌研究院和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面前的重要课题。
2019年以来,敦煌研究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向着“典范”“高地”两个目标奋力前行。通过承担国家级科技保护和研究任务,研发相关技术、制定保护标准,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举措,调动各方力量把文物保护工作做得更好。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张铭告诉记者,2019年,他们开始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撰写麦积山石窟历史上的第一本考古报告。
考古报告如同为每一个石窟“著史立说”,梳理其来龙去脉。虽然过程艰苦且漫长,但是将科学系统地保存麦积山石窟的完整信息,具有永久性学术价值。
经过数年的努力,目前《麦积山石窟考古报告》第1-4卷同步推进,第1卷已完成初稿编写工作,计划于明年完成出版。
近年来,麦积山石窟的研究工作全面推进,《石窟艺术研究》每年出版,对于石窟寺研究、麦积山石窟研究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成功举办四届的“麦积山石窟雕塑论坛”已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论坛,实现了传统雕塑研究与现代雕塑发展的有机结合。
此外,在文物研究方面,研究所还利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获取洞窟的实景三维纹理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计算机辅助制图技术来实施石窟寺考古测绘工作;借助多光谱成像技术,使得漫漶不清的千年题记和壁画清晰可辨;运用X光拍摄与内窥镜,使造像内部的结构与隐藏信息得以清晰展示……
李天铭说,麦积山石窟的保护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思考如何加强保护与研究,努力让麦积山石窟实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成为子孙后代文化自信的源泉。
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9月11日上午,正在带团讲解的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讲解员卢娜在石窟监控中心门前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
“总书记亲切地和我们打招呼,询问我的工作情况。”回忆起与总书记见面的一刻,卢娜难掩兴奋。
卢娜工作7年来,每天都会带着游客进行讲解。由于麦积山的洞窟都在悬崖峭壁上,爬栈道、作讲解是她的日常工作。
卢娜告诉记者,总书记说讲解员工作很辛苦,并叮嘱我们在讲解时要严谨、细致,要加强学习。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社会教育部主任何洪岩说,在第30窟门口,总书记和我们亲切握手、交流,“作为麦积山石窟的第一代讲解员,我能深刻体会到总书记对文化遗产的重视。”
1985年,何洪岩成为麦积山石窟的讲解员,“那时条件艰苦,让我们坚持下来的,就是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热爱。”
从何洪岩到卢娜,30多年的传承,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他们讲传统文化之美、雕塑艺术之妙,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青丝白发的更替间,不变的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
李天铭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第30窟、43窟、44窟,不仅有西魏时期建筑模型的集中体现、造像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有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具体实证。我们要通过保护、研究、弘扬,把石窟的故事,各民族文化交融、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近年来,为推动麦积山石窟更好地“走出去”“活起来”,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打造出自主IP“云上麦积”,为游客提供全景漫游洞窟参观的线上平台。通过3D打印技术,将麦积山石窟的代表性龛像进行等比例复制,实现了麦积山经典造像和洞窟的异地亮相。2023年,“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展”“妙相梵音——麦积山石窟馆藏文物珍品展”等展览广受好评,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展示。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者寄予希望:要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赵声良说,传承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非常重要。我们将进一步挖掘麦积山石窟的价值,更加广泛地传播出去,让更多人通过麦积山石窟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