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指出,我国四大石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他希望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连日来,我省文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纷纷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凝心聚力,赓续接力,用心守护好中华文化瑰宝;传播弘扬,传承创新,让其绽放时代光彩,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甘肃贡献。
让千年文化瑰宝璀璨依旧
建设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建成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唯一的全气候大型物理模拟平台和遗址保护物理仿真实验室,上线“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创办石窟寺与土遗址保护领域首个专业学术期刊——《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近年来,敦煌研究院精心保护和修复文物,潜心研究弘扬敦煌文化,探索出“保护、研究、弘扬”三位一体平衡发展模式,构建起石窟保护“敦煌经验”、文物科技“敦煌标准”和遗产管理“敦煌模式”。
敦煌莫高窟。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我们保护研究、传承弘扬石窟寺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引。作为石窟寺文物守护者,我们备受鼓舞,深感责任重大。”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表示,“我们将统筹推进院辖石窟寺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发展,赓续传承‘莫高精神’,聚焦‘典范’‘高地’建设目标,统筹开展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环境保护,加强石窟文物安全防护,建强文物保护科研平台,提升数字化保护水平,增强石窟寺文物系统性保护能力。”
作为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天水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10余个朝代的开凿和修缮,现存221个窟龛,存留泥塑及石雕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多年来,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聚焦文物本体病害保护、水害治理、生物防治等紧迫需求,科学合理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为珍贵文化遗产的长久保存和可持续利用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加强文物保护科学基础研究,强化科技创新在麦积山石窟的示范和应用,着力破解危岩体加固、渗水、栈道安全、大型彩塑稳定性等文物保护难题。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统筹推进麦积山石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说,“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更加注重文物日常保养维护,争取在文物本体保护、栈道安全性检测等重点及难点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让千年文化瑰宝绽放时代光彩。”
天水麦积山石窟。
让古老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庆阳北石窟寺。
“近年来,在敦煌研究院的支持下,北石窟寺在保护水平、研究深度以及文化弘扬力度等方面,取得了喜人成果。北石窟寺基于科学研究和监测体系,实现了从看护式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并出版多本书籍、发表多篇论文、申请多项课题,扩大了北石窟寺保护和研究的视野和领域,进一步阐释了北石窟寺的时代价值及意义。”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李亮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保护好文物的基础上,依托北石窟寺打造陇东砂岩石窟雕刻艺术体验园、保护基地、研究中心和弘扬中心,不断总结自身特点,摸索出适合北石窟寺实际的管理方式和发展路径。
瓜州榆林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些年,榆林窟文物保护研究所持续创建“平安石窟”,全力做好榆林窟的文物本体、窟区古遗址及周边环境的安全管理,维护榆林窟及其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不断推进文物保护工作,完成了“榆林窟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项目建设,实施了洞窟保护性展示设施建设等;坚持负责任的文化旅游,在确保文物安全和游客安全的前提下,多措并举加大旅游开放力度,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瓜州榆林窟。
榆林窟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杨天荣表示,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做好石窟文物保护、对外旅游开放、洞窟参观讲解、文物安全管理和综合服务保障等各方面工作,把榆林窟守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好,让古老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近年来,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围绕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积极开展了炳灵寺石窟的保护、研究和弘扬利用等工作,成效喜人。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贺延军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抓好文化遗产价值挖掘、科技保护、展示利用等方面的工作,提升文物保护利用的效能水平,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性地持续开展文化遗产“六进”和研学游等社会教育活动,深入系统挖掘黄河文化与石窟文化所蕴含的中国精神、世界意义、当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为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凝聚共识和智慧。
让中华文化瑰宝闪耀世界
西千佛洞。
此前,完成了8个洞窟的壁画保护修缮项目,修复颜料层起甲、酥碱、地仗破损等壁画872.39平方米,完成了西千佛洞14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工作,采集原始图像共计37500余张;而后,又开展了西千佛洞大遗址三维重建、洞窟空间结构扫描等数据采集工作,实施了11个洞窟的保护性展示工程项目,更好地保护了窟内文物、改善了洞窟参观环境、提升了游客的参观体验……西千佛洞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刘勤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继续实施洞窟保护性展示工程项目,发挥好西千佛洞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作用,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积极贡献。
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甘肃省博物馆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文物保护利用传承,推动文化创新发展。随着甘肃文物保护事业的突飞猛进,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陆续对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进行了提升改造,不仅扩大文物保护中心面积,还依据全省文物特色、馆藏数量等,设立了化学实验室,仪器检测分析室,以及金属、陶瓷、纺织品、壁画和塑像等文物修复室,不断夯实文物保护基础。
省博物馆金属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室内,工作人员开展修复工作。
“在扎实做好本馆藏品科学保护的同时,我们还指导和协助省内地方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并全力推进藏品信息高清数据采集、展览数字化采集和信息资料留存等工作。”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说,这为藏品研究、展示、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为推动文物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夯实地基;“我们将以此为基础,持续创新,让更多文物‘活起来’‘燃起来’‘火起来’,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大众的同时,让文物代言,使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省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资源在线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