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第二届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号召,推动敦煌吐蕃历史文化研究进一步发展,拓展敦煌学研究的新方向和新思路,由敦煌研究院主办、敦煌文献研究所和科研管理处共同承办的“第二届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 于2021年10月23-24日在线上召开。

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宁夏大学、浙江大学、西藏大学、河北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兰州财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藏藏医药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民族文化宫、北京藏医院、青海社会科学、西藏图书馆、西藏社科院、青海日报社、喜玛拉雅文库、甘肃省考古所及主办单位敦煌研究院共32家单位约150余位专家学者及硕博士研究生参会。

本次学术会开幕式由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研究员主持,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研究员致辞。苏伯民院长回顾了2008年首次召开“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 取得的成绩,并认为吐蕃文化是中华多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公元8-9世纪期间,汉、藏、粟特在内的各民族在敦煌和谐共处,文化和思想上相互碰撞、交融,创作了敦煌地区多民族交融、交流、互鉴的历史。苏伯民院长还强调,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莫高窟,在座谈会上指出,加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样一个难得的历史记忆下,再次举办“第二届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是推动敦煌吐蕃文化研究发展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并预祝本次学会会议圆满成功。

本次会议共收到参会论文78篇,其中55位代表以大会主题发言和分组报告的形式发布了该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西北民族大学才让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索罗宁教授、敦煌研究院王东研究员在大会上作主题发言。

才让教授的《敦煌藏文密教文献〈第三续〉和相关注释研究》,对敦煌藏文《第三续》写本收藏情况和三种写本系统及p.t.2号作为代表的敦煌本《第三续》的结构和内容等做了详细介绍;对《第三续》之注释即IOL Tib J 771号写本进行解读,认为IOL Tib J 771号虽然属于《第三续》的解释,但其中含有本土文化因素和十世纪的密教教义,故其问世应晚于《第三续》,亦即《第三续》并非摘自IL Tib771类著作;并指出敦煌与阿里之间相距甚远,但传播着相同的教法,说明两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索罗宁教授的《西夏佛教与汉藏圆融》,从文本内容、佛教术语、混合词汇等方面讨论西夏佛教体系中“汉传”和“藏传”佛教的互动结合。他认为,“汉藏圆融”趋势显露在西夏本土文献以及在译文中,“汉藏圆融”架构是汉传佛教,更具体的是汉传华严学,藏传佛教是在西夏晚期加入架构。因此,“汉藏圆融”为西夏佛教史的主要特色,也反映了西夏佛教史的背景。

王东研究员的《敦煌藏文文献〈吐蕃兵律〉所见战利品分配与吐蕃财富思想研究》,指出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大量内容涉及吐蕃民众社会生活诸如家产、经商、供养、契约、军功等,这些无不反映出吐蕃社会各阶层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同时反映出对财富的态度问题。

分组报告共有52个代表,并分十四场逐次进行发言,第一场由敦煌研究院王东研究员主持,发言包括王祥伟《敦煌文书S.6064的再整理及报恩寺经济的相关问题》,萨尔吉《转法轮经》诸本源流考佛,勘措吉《莫高窟第160窟门上藏文题记考释》,魏迎春 、马振颖《窥斑见豹:出土碑志所见开元中期唐蕃之战的几处细节》;第二场由敦煌研究院勘措吉研究员主持,发言包括桑吉东知《敦煌孤本I.T.J.308号〈大乘无量寿宗要经〉藏译本的翻译底本考证》,多杰东智、吾斯曼·居买《敦煌文献P.T.0960中的地名人名及其相关问题》,落桑东知《敦煌藏译本〈金刚三昧经〉探微》,白张《论敦煌文献pt1018号定制护经板之藏文古籍梵夹装护经板》;第三场由中国人民大学索罗宁教授主持,发言包括沈卫荣《黑水城出土汉译观音菩萨六字大明咒禅定文本研究》,廖旸《吐蕃时期藏传佛教艺术中的毗卢遮那八大菩萨图像再思考》,张长虹《再论一佛八菩萨》,赵晓星《从莫高窟第465窟看敦煌西夏晚期的藏传佛教——西夏石窟考古与艺术研究之七》;第四场由四川大学张长虹教授主持,发言代表为郭俊叶《莫高窟第234窟中心佛坛塑像及相关问题考》,陈粟裕《再论于阗八大守护神图像源流》,赵燕林《意象的复辟—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维摩诘经变中的帝王图像及其服制》;第五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廖旸研究员主持,发言包括贾维维《东千佛洞第四窟中心柱图像新辩》,常红红《敦煌西夏元代的救八难度母图像研究》,卢素文《图文互证---〈恶趣经〉相关图像在吐蕃的发现和传播》,董星辰《蔡公堂“协”摩崖石刻造像群与敦煌之间的联系》;第六场由西北民族大学兰却加教授主持,发言包括才项南杰《法藏敦煌藏文本〈聖稻竿经〉版本断代研究》,张延清《古格藏经洞出土古藏文文献与敦煌古藏文文献的初步比较》,夏吾拉旦《“不一而异”:敦煌藏文写卷〈唯识三十颂〉两种译本之比较》;第七场由魏迎春教授主持,发言包括刘英华、高颖、杨宝玉 《敦煌本〈能断金刚分〉及〈羊胛骨卜抄〉残卷缀合研究——以IOL Tib J 763和P.t.1047为核心》,张旭、杨铭《恩兰·达扎禄恭生平事迹考》,屈玉丽 、杨富学《从〈李陵变文〉看敦煌陷蕃时期的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魏健鹏《敦煌藏经洞出土藏文〈维摩诘经〉抄本探析》;第八场由西藏图书馆白张教授主持,发言包括兰却加《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TOL TIb J.754与公元九至十世纪的唐蕃关系》,红旗《热贡阿芒(密咒师)溯源传说考证—基于法藏敦煌文献P.T.996号的解读》,更尕易西《敦煌藏文文献与西藏南部发现的苯教写本文献对比研究》;第九场由清华大学沈卫荣教授主持,发言包括崔红芬《从党项与藏族的渊源看藏传佛教传入西夏的时间》,段玉泉《西夏藏传〈阎罗成佛授记经〉考论——兼与敦煌本的比较研究》,曾汉辰《西夏时期夏、汉、藏边界上藏族僧人们的身份认同——以觉照国师、玄密帝师为例》,文志勇《俄藏黑水城西夏文〈圣观自在大悲心总持功能依经录〉研究》;第十场由宁夏大学段玉泉教授主持,发言包括张小刚《试论吐蕃统治时期敦煌佛教社会的宗教民族文化》,于光建《从丧葬习俗看西夏与吐蕃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张永富《夏译藏文文献中的通假现象—以俄藏NHB.№7578文本为中心》,马万梅《西夏语中的藏语同源词考补》;第十一场由敦煌研究院赵晓星研究员主持,发言包括吐送江·依明《关于回鹘人的古藏文情报书》,吉太才让《敦煌古藏文占卜文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探析——以敦煌藏文写卷P.t.1045为例》,张田芳《回鹘文〈说心性经〉取材〈观心玄枢〉考辨》;第十二场由敦煌研究院张小刚研究员主持,发言包括沙琛乔《武威地区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殉牲习俗初探——兼论吐蕃殉牲葬俗对吐谷浑的影响》,侯浩然《敦煌出土的有关建造佛塔和擦擦的古藏文文献——以ITJ 338、 ITJ433和ITJ 435为中心察》,德吉卓玛《吐蕃佛教与吐火罗——对龟兹石窟藏文壁文的解读》,吴家璇《敦煌石窟中粟特因素探析——以中唐时期为中心》,刘永增《榆林窟第4窟释迦阿耨达池说图图像解说》;第十三场由敦煌研究院郭俊叶研究员主持,发言包括黄京《〈元和郡县图志〉所记“沙州建中二年陷于西蕃”史源考》,卓玛加《敦煌古藏文文献I.O.750等所见吐蕃赞普行宫“Nyen Kar”与其相关的若干地名考析》,胡小鹏、张海娟《元代佛教王权观与国家合法性构建》;第十四场由北京大学萨尔吉教授主持,发言包括完么才让《吐蕃驿传制度中书信撰写官的等级及其职责研究》,索南东主《吐蕃时期藏语厘定的标本文献〈宝云经〉研究》,索南才让、才让扎西《再考翻译原则与藏语文形成及规范—从〈语合二卷〉谈起》。

以上报告,主要围绕“敦煌古藏文佛教文献研究、西夏佛教和石窟艺术研究、敦煌石窟与吐蕃文化遗存研究、敦煌石窟与藏传佛教艺术研究、唐代至元代吐蕃与丝绸之路多民族交融互鉴研究”五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交流,促进了国内学者的深入交流,推动了敦煌学和藏学的发展。

经过两天线上会议的讨论,本次研讨会于10月24号下午顺利闭幕。敦煌研究院勘措吉研究员主持闭幕式,同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由敦煌文献研究所研发的“敦煌遗书数据库”。在闭幕式环节,敦煌研究员马德研究员和清华大学沈卫荣教授分别对本次学术会进行总结点评。沈卫荣教授总结,本次会议主题涉及多领域,已达到了中古多元文化、多民族研究的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对了解中国文明传承的形成具有的重大意义。他还指出,将敦煌吐蕃文化的研究,扩展到与周边地区、相关多民族的研究是一个重大的进步。马德研究员总结,“本次会议规模大,规格高,成果丰硕,领域广间,观点新颖,展示了十年来敦煌吐蕃文化研宄人才不断涌现,研究水平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吐蕃时期敦煌与周边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敦煌西夏藏传佛教文化以及敦煌藏文文献等领域都有重大突破。” 本次会议,由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赵晓星研究员致闭幕词。她首先感谢所有参会代表对本次会议的力大支持!同时,介绍了召开本次会议的初衷和意义,以及敦煌文献研究所未来的工作计划。她强调,希望能通过这次学术会议,未来在敦煌吐蕃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敦煌遗书数据库”的建设方面,与专家学者们建立进一步的合作关系。与学界同仁一道,努力向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敦煌学研究的高地目标的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