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二年(公元848年)至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是莫高窟历史的晚唐时期,开凿的洞窟保存至今的约有60个,第156窟是晚唐时期的代表洞窟之一。
洞窟形制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历史上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的军队长驱南下,占领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几个月后潼关失守,长安顿时大乱,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回军北上至武灵称帝,即唐肃宗。唐肃宗为平定叛乱,将河西,陇右及西域北庭,安西诸镇的军队东调,以讨安禄山,故唐朝西陲兵力薄弱,守备空虚。此时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吐蕃正处于强盛时期,见唐王朝内乱,伺机进陇,当河西、陇右、西域的精兵调走之后,吐蕃人乘虚而入,进攻河西,迅速攻下了凉州、甘州、肃州。留守沙洲的军队和从敦煌以东地区败退下来的官兵、难民一起,竭尽全力,艰难守城抵抗吐蕃入侵达11年之久,但终于孤立无援,弹尽粮绝,于781年(一说786年)被吐蕃攻克。陇右、河西走廊之地尽没于吐蕃,安西四镇尽失。此后吐蕃统治敦煌长达70年之久,在此期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河陇人民怀念唐朝,盼望能早日归复于唐朝之下。848年沙洲人张议潮乘吐蕃内乱,联络其它沙洲豪族,率众起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民众纷纷响应,掀起抗逐吐蕃统治者的斗争,通过斗争,一举收复了敦煌、晋昌二郡,张议潮自领州事。接着又陆续收复其它各州,使河西十一州从吐蕃的统治之下解放出来。于是,“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河山宛然而归。”
大中五年(851年),唐朝政府在河西设归义军,张议潮这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出色的军事家,被委任为河西十一州归义军节度史,驻节敦煌。从此敦煌历史进入了晚唐时期,即所谓的“归义军张氏时期”。咸通八年(867年),唐朝政府请张议潮入朝,并于京师赐田宅。其侄张淮深继守河西。咸通十三年(872年),74岁的张议潮卒于长安。第156窟就是张议潮的功德窟,开窟的时间应在咸通五年(公元864)年前后。
洞窟设有前室、甬道和主室。前室为横长方形,可惜前部塌毁。前室北壁左上角处,有“咸通六年正月十五日”的墨书题记《莫高窟记》,是研究莫高窟开凿历史的宝贵资料。
主室平面为方形,覆斗顶四面披,边长约6.20m。西壁开方口盝顶龛;凹形像床,存一身无头主像,南北壁均不开龛,满壁绘画。这样的布局虽是中型窟,但看起来有条有理、清爽疏朗。全窟用于供养佛、菩萨以修来世善果的功德窟,佛经变相,自然是壁画的主体。主室经变十四幅,前室两幅,共计十六幅。
甬道南北壁画高大的男女供养人像,此外还有甬道顶的一铺曼茶罗。由此可见156窟的特点:一内容丰富;二是显密杂陈,三、是风格多样,画功精湛。
北壁西起第一幅是报恩经变,根据《大方便佛报恩经》绘制。构图形式与净土变基本相似,释迦牟尼佛坐大殿正中说法、二菩萨左右协侍,众菩萨、声闻、天龙八部、眷属赴会听法。上层的佛头白毫放“五色光”化出云端的三佛。右上角画孝养品——须阇提太子本生,下部画恶友品——善友太子本生。其中恶友品——善友太子本生,是莫高窟报恩经变中描绘最多的一个故事。报恩经变宣扬忠国孝亲思想,是历来统治者所倡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接受的。到了唐代报恩经变文、变相在莫高窟相当流行。报恩经变所描绘的以忠孝为主题的故事内容,宣扬慈孝父母终得好报得佛教式孝道理论,反映了儒释合流的宗教现象。讲述了古印度波罗奈国善友太子出城郊游,见众生劳累辛苦,遂生慈愍之心,将国库财物施舍于民,遭大臣反对。听说海底珍宝无数,更有如意珠,能随心变化出所需之物,善友决心出海寻求宝珠,以济贫民。便聘海师作向导,其弟恶友伴往。善友出海,先后到达银山、金山、土宝城。海师不胜劳苦死去,恶友带金银过重而沉船,善友孤身赴龙宫求得宝珠,返回陆地与幸存的恶友相会。恶友心生嫉恨,趁兄长入睡之机,用竹刺刺兄双目夺宝而去。善友疼昏在地,五百头牛路过,牛王以身伏护,并舔其目,拔出竹刺。善友又得牧牛人相救,后为利师跋国王守园人。善友在园中弹琴,与公主相遇,相爱成婚。明太子身份后,利师跋国王派官员送太子和公主归国。波罗奈国百官出城迎接太子。太子回国后释放被父王囚禁的恶友,在外竖一高杆,杆顶置如意宝珠,变化出无数衣物,纷纷落下,百姓各取所需,欢喜万状。“一切众生所需乐具,皆悉充足。”壁画紧扣住几个主要情节着力刻画,如太子出城、出海寻宝、恶友刺目、牛舔毒刺、树下弹琴、母子相见、宝珠化现衣物。人物中间穿插城廓、山峦、海岸、树木、还有牛象等动物,点明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使观者一目了然。
在156窟前室顶部北侧有父母恩重经变,依据东土僧人所撰的《父母恩重经》绘制,宣扬儒家孝道思想。除敦煌之外,国内还见于其它地方的石刻。四川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南宋时期的石刻父母恩重经变,高7米,长14米,生动的再现了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儿女的辛劳情景。说明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必然与本土的儒家思想和传统观念不断融合。
156窟的甬道还有大大小小的供养人像37身,特别是南北壁下部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构图新颖、造型生动,其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美学价值。两幅出行图,均为横卷式,每幅长8.2米,宽1.05米,左右相对。人物形体的大小、疏密与背景田野草地、道路阡陌和谐统一。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的前部是鼓角相闻的八骑横吹队伍,分作两行,着团花锦衣、氈帽氈靴,振臂擂鼓、举号长鸣,随后两侧大旗迎风招展,一左一右当为队旗、五方旗、执槊仪仗,共武骑五对十身,均甲胄戎装、腰挎箭囊,马不挂甲,分列左右。二骑导引管紧随其后;后对舞的宫伎八人、鼓乐队十二人,两侧各有一人背大鼓,另一人双捶击鼓。乐队丝竹管乐齐备,有拍板、笛、箫、琵琶、箜篌、笙、铙、腰鼓列队两排,随舞者行进中演奏。道旁两侧是戴幞头穿红袍、引导缓行的都押衙十身及六纛三对、门旄、倍幡各一对。接着大道中央三骑相随,前二骑执伞状物是外套袋囊的旄节。前部人物计有63身,除舞伎者步行载歌载舞外,其他43身骑马而行,排列十分整齐。行进列队左右相应、夹道而行,庄严肃穆,这里充满对称、单纯、齐一的形式美感。
南壁下层 张议潮出行图之三
旄节之后分三骑,为节度府幕府武职衙将衙前兵马使。随后有银刀官八人,戴花氈帽,穿单色缺衫,白氈靴,腰束革带,手持仪刀,左右列队步行。稍后有一座大桥,桥头两侧立马守主人者为引驾押衙。随后是本窟窟主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张议潮居画面中心,形体高大,十分显著。前有榜题“河西节度使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张议潮统军□(扫)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行图”。张议潮头戴白纱捗头,穿领红袍,骑白马,一手执鞭,一手牵缰,执辔二人夹马护行。马后紧随二骑,服饰与前马步都押衙同,当为左右厢子弟虞候,接着三排骑者,每排五人,每人各执一物。还伴者有弓囊、箭袋、剑、楯、麾枪、团扇、大旗等,大旗上有一“信”字。他们都是花衣革带,戴幞头、穿白靴,榜题“子弟军”,是张议潮的侍卫亲军,子弟虞候是节度府子弟军的首领。尾部射猪、驮运的画面转到东壁北侧。这一部分反映了张议潮在收复河西、领首旄节、驻持敦煌后,勤练兵、重武备的情形。
宋国夫人出行图,开头是顶杆杂耍及舞乐队,以惊险热闹引人注目的场面作为前导。顶杆的壮汉,穿宽袖大开襟的红色短衣,绿色短裙,腰束带,头顶长杆,顶端设两层短横竿上有三小孩悬空表演各种惊险动作。竖杆的中上端还有一小儿两手十字撒开,双脚紧紧夹竿似为向上攀缘中瞬间的亮相动作。旁边有一大汉双手高举保护。近旁一组舞伎,舞者四人著交领长袖衫,齐胸拖地长裙,巾带巾胸,肩披长飘带,挺胸曲腰,扭腕交足,扬袖狂舞。侧旁一乐师举拍板击节。前一乐师弓腰慢步吹笛,随后一人背大鼓,另一人击鼓。舞伎身后是乐师11人,两排横队,跟随伴奏。乐器有笙、铙、琵琶、箜篌、拍板、手鼓、腰鼓。银刀手三对,左右跟随警卫。
乐队之后,大道中央是辎车一辆,白马驾辕,二驭者左右夹马扶辕而行,前有榜书“司空夫人行李马车”。车后女侍8人,或持团扇或捧包袱等。随后八抬大轿两座,轿为尖顶六角,下设壶门,轿夫着红色缺裤长衫,氈帽氈靴,弓腰喘行,表现出负重之感。后各随侍者六人,右男侍,左女眷,紧接着辎车四辆车后女官一身,头戴花冠,引辔执鞭,胯下红马缓行。马后乐女四人,右两人僧服,削发。乐器有琵琶、箜篌、笙。左右银刀手八身,接着便是主角——宋氏。前有题字“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宋氏形象高大,头戴花冠,后插发钗,穿青色大袖交领衣,胸部束裙,骑硕健的长鬃白马。主人的衣褶、头饰、马鬃等处,线条清晰,显系后人重描。右侧马僮,左侧女侍,拱手相随。马后进跟着女僚九骑,部分扮作男装,或捧包袱,或执团伞,前四后五两列紧随。壁画的最后部分转至东壁北侧,幕僚六骑在前接续驮运,一骑射练兵的场景结束。
北壁下部 宋国夫人出行图之坐车
第156窟宋氏出行图壁画里的顶杆,就是张衡在《西京赋》里记述的“都虚寻撞”的继承和发展。画面中特别生动的是顶杆的壮汉,他左脚踏地,右脚提起平举双手,曲腰扭跨,以维持杆的平衡。如果从杆顶垂直一条至地面,可以明显的看到重心向右偏移,无法支撑,以保持重心的平衡。提起的右脚即要伸出,向右侧还原,伸直的右臂显示着全身用足了劲,左臂肘部翘起,大臂与肩齐平,小臂和手腕下意识地滑动。表现出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个动作在静止的画面中在人物身上我们至少看到了三个瞬间的连续动作:著左脚着地踏稳,重心前移在右腿上。前一个动作预示着下一个动作,加强了人物的运动感。假如画面上是一双脚着地,四平八稳的形象,那么必然将使这一顶杆杂耍的绘画造型大为失色。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共有人物114身,其中鞍马人物80身;骡子两匹、骆驼两峰、猎犬一只、黄羊二只。宋国河内郡夫人出行图绘人物124身、鞍马36匹、辎车5辆、轿子两顶、骆驼两峰、猎犬一只。除人物外,马匹在画面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战马在古代不仅是拉车、载人的役使工具,而且在军队作战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就成为古代画家、雕刻家、诗人歌颂和表现的题材。以上这些画作,属于以线条为造型手段的一种,画法上明显继承传统绘画形式和表现技法。人物鞍马前后叠陈,互相呼应。描述准确肯定、笔法随意舒畅、强劲豪健、娴熟概括。156窟宋氏夫人出行图中侍女的发式衣饰和两幅画尾部的射猎,就有永泰公主李仙惠墓室和章怀太子李贤墓《狩猎出行图》、《马毽图》的影子,人物形象丰满,神态安详自若,衣裙线条舒展流畅,充分体现了丝绸的质感。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夫人宋氏出行图,集历代鞍马人物绘画之大成。洋洋洒洒,会人物近240身,马110余匹,二图各以8.2米的长卷展示了宏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景,开创了长卷历史人物画之先河,而后遂有仿效 其后有张淮深出行图(94窟)、曹议金出行图及回鹘公主出行图(100窟)等。画面上,人物聚散疏弥布局得当,肃穆整体的队伍,有变化的穿插。尽管众多的人物成群,又留有适当的空间,开阔疏朗,体现出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格局。田园草地的绿色横条,和表现田埂阡陌及大道的灰白色横条作为统一的背景横贯全图,正是敦煌沙漠绿洲中天宽地阔一望无际的地理环境。众多的红衣、红马,造成画面暖色调的色彩感和热烈气氛。两幅出行图均可视为“步步观”的散点透视法。物随景移,整个画面不论欣赏那一部分,都是清楚明晰的,而且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形,令人感觉很舒服而且和谐。张议潮出行图,一方面证明他们都是笃信佛教的信徒,建窟以求得来世的解脱、修来世之福;另一方面当时佛教已成国教,信佛之风盛行,自然顺应潮流,追求时尚,同时显示炫耀张议潮收复河西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