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尊佛像
本窟为元代所建,主室平面呈方形,中央设佛坛,佛坛上是清代塑的九身塑像。洞窟顶部是覆斗形顶,窟顶画九佛藻井(大部残毁),东壁中央画曼荼罗一铺,两侧经变画各一铺;南壁东起画白度母、观音曼荼罗、说法图各一铺;北壁东起画灵鹫山说法图、曼荼罗、绿度母各一铺;西壁门南画普贤变一铺,其下画男供养人一身,女供养人像三身,门北画文殊变一铺,其下男供养人像五身。
北壁东侧画二菩萨并坐在佛座上,二菩萨身姿手势一致,头戴宝冠,长发披肩,头发卷曲如螺旋纹,面相略长、眼呈弓形、鼻梁高挺、下颏微凸。二菩萨均裸露上身,下穿短裙,佩饰耳珰,璎珞垂胸,臂钏环腕,足踏莲台,坐在须弥座上。双手印作说法相,一条腿下垂,另一条腿搭在前一条腿上,通常把这种坐姿称为游戏坐。二菩萨的上部,有两组赴会菩萨各五身从山峦间乘祥云而来,停留在两身菩萨的上方。两侧山峦间各有三身舞蹈造型的菩萨。二菩萨之间装饰着三座小型宝塔,有人认为是《法华经》“见宝塔品”的内容,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释迦和多宝佛并坐说法图。这个故事讲的是:过去有个多宝佛,曾经发愿说:未来世界,凡是有讲《法华经》的地方,我就要从地涌出来,见证其说法。到了释迦牟尼佛之世,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为众弟子讲《法华经》。突然,从法会前面的地上涌出一座七宝塔,停到半空,塔内坐着一位佛。释迦牟尼告诉弟子们:这座塔当为多宝佛所居之塔,即以右指开启塔门,塔内的多宝佛让出半边座位请释迦牟尼就座,于是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见宝塔品”的内容最早流行于北魏时期,云冈石窟中就有不少二佛并坐的雕刻,敦煌莫高窟在第259窟最早出现这一主题,以后历代都有表现。二佛并坐像大多是表现两身佛像并坐在宝塔内。而本窟的壁画中却画出两身菩萨并坐,不论是菩萨的造型还是山峦画法都体现出藏传密教艺术的风格特征。或许是受藏密影响的二佛并坐说法图,从背景中的山峦也可看作是释迦说法的场所灵鹫山。
北壁西侧绘白度母。度母,是藏传佛教的女神。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观世音菩萨为了众生的幸福,下凡到人间帮助人们脱离苦海。观音救度了无数的众生脱离了生死轮回。一次,观音菩萨用圣眼观察众生,发现生死苦海中的芸芸众生丝毫没有减少,观音菩萨悲从心生,双泪俱下,泪水滴在莲花上。左泪化为白度母,右泪化为绿度母。化现的度母则安慰观音菩萨:“苦海中的芸芸众生虽然非常多,但我们的毅力和法力也是没有尽头的,我们会帮助你,和你一起共同完成救度无量众生的大业。”因为度母协助观音菩萨救度了无数的众生,所以在十方世界她的名声流传广泛,影响巨大。十方诸佛都来为她灌顶,赞叹她的宏愿和智慧,称其是救度一切众生成佛的佛母。因此,称她为大慈大悲“救度佛母”。 又叫“救八难度母”多罗菩萨、多罗观音等。多罗是梵文音译,意为眼、极度、救度。 藏语把度母称为“卓玛”。通常以身色区分,有白度母和绿度母。修持白度母法,能消除病因灾劫,能增长寿命及福慧,斩断轮回之根,免除魔障瘟疫,凡有所求无不如愿。图中白度母面目端庄祥和、身色洁白,头戴宝冠,卷曲如波浪的黑色长发垂到肩膀,耳饰耳珰、颈挂珠宝璎珞、手脚环钏、花鬘绕身、穿黑色短裙。面前的莲池中盛开着五朵大莲花,上面各坐着一身菩萨。白度母身后,用蓝、绿、红、黄、黑等颜色绘制了连成一片犹如锯齿状的山峦,交错变化的色块形成的山峦富有强烈的装饰效果。山峦又如彩色的背屏,使画面凝聚在背屏之前,给观者以整体感。在彩色的山峦和黑色的天空之间装饰了白色的折枝花,既装饰了画面的背景,又拓展了画面幽深的空间。山峦两侧各有三身舞蹈造型的菩萨。山峦上方绘制五方佛。在南壁东侧也绘白度母一身。藏地佛教徒认为,唐朝时的文成公主就是白度母的化身。
本窟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看完全是藏传密教风格,注重色彩,善于利用强烈的对比色,造成一种神秘的宗教气氛。人物形象的刻画,比例准确,强调动态,线描精细、严谨。由于西藏地区现存佛寺时代都比较晚,榆林窟西夏到元代藏密风格的壁画艺术对于研究早期藏密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窟壁门两侧的文殊变与普贤变背景为青绿山水,与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青绿山水完全不同,是元代新的山水画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