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第6窟-大佛及穹窿顶-唐
此窟位于东崖中部,约建于唐前期(7-8世纪),为穹窿顶大像窟,是榆林窟最大的洞窟。洞窟前有窟檐建筑,有甬道与主室相通,窟檐与外面的院落相连,形成寺院结构。现存的院落是嘉庆年间彩绘佛像时所建。但在古代石窟前有建筑殿堂的情况也很普遍,如在莫高窟第130窟大佛窟前就有规模较大的殿堂遗址。表明在第6窟在唐代建成时,窟前也应有建筑殿堂。在主室前壁上部又有一全券顶明窗,外接平顶前室,前室前有券顶甬道通向外面。
榆林窟第6窟-二层前室西壁-蒙古贵族-元
主室正壁塑24.7米高的倚座弥勒大佛,是榆林窟第一大佛,高度仅次于莫高窟第96窟大佛(高35.5米)和莫高窟第130窟大佛(高27米),是敦煌石窟第三大佛。第6窟弥勒佛面相丰满,颔下有三级纹,身躯雄健,比例适当,衣纹流畅,气势恢宏,表现出唐代前期造像的风格。此像绛红色袈裟和石绿色的袍服,以及面部贴金均为清嘉庆年间装銮。巨大的背光图案和华美的窟顶莲花藻井,加之四壁布满充满生机的石绿色千佛,通过从上下明窗直射进来的光线,可看到整个窟内流光溢彩,金碧辉煌。上层明窗直射进来的光线打在佛的胸部,增强了佛的神秘感。
二层前室东壁北侧-文殊菩萨-宋
此窟壁画被历代一再重绘,现存壁画绝大部分是五代、宋代的,也有少量西夏和元代的。但唐代的洞窟形制未改。观察窟内底层的壁画,如果再联系窟前的河水,我们可以推测此窟的下层壁画在五代前遭遇过浑水的淹没,上层壁画受潮后也慢慢脱落,才有了后来的重修。
二层前室东壁南侧-普贤菩萨-宋
唐代有建造弥勒大佛的风气。武则天当政期间。薛怀义与僧法明等僧人为了讨好武则天伪造了一部《大云经》,经中有一句话:“一佛没七百年后,为女王下世,威伏天下。”然后二人又作《大云经疏》呈给武则天,疏中甚至说,武则天就是弥勒下世,理应做“阎浮提主”,“当代李唐,入主天下”。武则天非常喜欢。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后,自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并下令全国颁布《大云经》和《大云经疏》,又令各州县建大云寺,造弥勒佛像。在这样的形势下,全国都开始营造大佛,不少大佛至今还存在,如四川的乐山大佛、莫高窟第96窟大佛都是这个时期营造的。由于缺乏文献资料,我们不能确知榆林窟第6窟是不是武则天时代所造,但从初唐的历史情况来看,在全国营造弥勒大像的风气影响下,榆林窟也营建了大佛,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