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送去五月的芬芳,带着六月的鲜花,孩子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为庆祝这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快乐,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教育推广部结合特色专题展览“千年营造——敦煌建筑之美”,精心策划研发新课程“复制中百变——擦擦微塑”作为“六·一”儿童节的礼物送给敦煌的小朋友们。 5月31和6月1日,陈列中心邀请敦煌市东街小学、南街小学二年级共计两百余名师生来到“千年营造——敦煌壁画中的建筑之美”的展厅中参观展...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主要负责敦煌石窟及周边遗址的调查与研究,考古清理、发掘、测绘与整理等工作。因工作需要,按照 “公开、公正、择优”原则,决定面向社会招聘合同制工作人员8名。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招聘岗位及人数(一)田野考古,2人(二)考古测绘,6人二、应聘条件(一)政治立场坚定,品行端正,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行和职业操守。(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三)具备岗位所需的...
古丝绸之路上的北石窟寺近日启动防汛工程,通过搭建临时性保护棚、加强监测等方式,应对即将到来的雨季。敦煌研究院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李亮介绍,位于石窟南端的防水棚于2021年搭建,棚面为树脂瓦材质,通过近一年的温湿度、渗水率等数据监测,防水效果明显。为防止降水通过崖体裂隙下渗,工作人员在北石窟寺搭建了临时防水棚(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斌摄“临时防水棚能将雨雪有效排离崖体,防止降水通过崖体裂隙...
5月27日下午,由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佛学研究中心以及敦煌学信息中心共同举办的“丝路与敦煌文化艺术分享会”第十四期在线上举行,长治学院历史与旅游管理系齐小艳副教授以《从马其顿到马拉坎达:粟特地区的希腊化问题考察》为题进行了分享,我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米小强博士担任主持。首先,齐小艳老师介绍了个人粟特希腊化研究的源起以及粟特的地理范围,并对学界关于粟特希腊化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其...
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
正在敦煌研究院举办的“千年营造——敦煌壁画中的建筑之美”特展上,亭台楼阁从壁画中“跃”出,成为立体的建筑模型。此次展览历时7年策划,共展出419件(套、幅)展品,涉及三维建筑复原模型、3D打印建筑模型、数字化高清壁画复制品、文物等。唐代佛寺建筑群模型。新华社发(付华林摄)“复活”壁画中的建筑,是此次展览的最大看点。展览共将26幅敦煌壁画中的建筑转化为建筑模型。其中最大一个展品是长达4米的唐代佛寺建筑群...
5月24日,敦煌研究院与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敦煌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进一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建立共享、通联工作机制,合作探索深入贯彻落实措施。根据协议,三方将立足各自优势,立足敦煌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弘扬,围绕敦煌的全媒体宣传推介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形成全媒体宣传矩阵,弘扬敦煌文化,讲好敦煌故事,助力打响“人类敦煌、心向往之”品牌,提升敦煌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敦...
流沙不语,一眼千年。古老的旋律在莫高窟汇成千古绝唱,穿过历史长河留存至今。绵延一千多年的敦煌文化多元灿烂,享誉全球。敦煌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对我们有着怎样的意义?新时代如何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为您娓娓道来。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到敦煌,包括洞窟在内的佛教艺术体系也随之传了过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不同文化在敦煌不断交融、结晶。莫高窟现存彩塑2000多身,从十六国时期的北凉一直到清...
为了活跃学术气氛,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于2022年1月21日至4月22日分别主办了第75—79期“敦煌读书班”。讲座得到读书班负责人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研究员所主持的三个科研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中外关系史料的整理与研究”(编号19ZDA198);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重点项目“敦煌历史文化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项目编号:2021-GMA-004);敦煌研究院院级课题重点项目“敦煌晚期石窟的分期与断代”(项目编...
在第71届“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举办了“博物馆之旅•体验的快乐”——《巧夺天工:敦煌壁画中的营造之美》主题活动,邀请敦煌市第二幼儿园中班的师生、家长走进莫高窟,参与体验课程和手作活动。5月21日上午,在严格遵守和执行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切实做好各项防护措施的前提下,敦煌市第二幼儿园中班的师生、家长共计83人有序进入陈列中心展厅。在陈列中心讲解员老师们的带领下,孩子们分组参观了新展《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