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敦煌岁时节令丨立春:岁首,去祸祈福



立春 / 【宋】白玉蟾

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

◆◆◆


立春俗称“打春”,属二十四节气首个节气,也指由冬入春的临界点,意味着气温将升,万物复苏;也意味着生机勃勃,农家播种。


它居岁首,人们常于此日开展相关民俗活动,去祸祈福,以昭示整年的吉祥。



【礼俗】立春之祀

立春日 / 青衣祭句芒神(图自网络)


在我国古代,立春是全民都会参与的盛大节日,距今已有三千年传统。


苏轼在《减字木兰花·立春》中写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这里的春牛春杖,春胜春幡都是在立春这一天的传统习俗。


《礼记·月令》中记载,立春之祀的地点在东郊,因春神句芒(象征草木与生命,又称“青帝”)居住在东方,东方为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汉代继承周俗,天子迎春于东郊,着青衣,祭句芒神。


始于汉代的立春习俗还有立春幡。古代每逢立春之日,夜漏(古代计时器)未超过五刻之时,京都百官,及县道官员一律穿着青衣,头戴青巾。北朝的妇人立春这天在门外立起青色旗帜,以示迎春。在旗帜上刻龙、象、蟾蜍。


造土牛迎春,也是起始于汉的立春礼俗。古代在立春这一天要制作一头土牛,以象征着春耕的开始。最初春牛是泥制的,到清末改用纸扎春牛。即以竹作骨,外糊以纸。在立春日迎春仪式过后,人们便抬着身上披红挂绿头插金花的春牛,由被装扮成的句芒神牵行,并有鞭春牛的活动。


发展到南北朝,民间则剪春幡贴符;隋唐时戴春胜,亦称彩胜,即用彩绸或彩纸剪成像燕形或幡式的头饰。彩胜上书“宜春”二字,走向田野迎春。宋代,人们还剪绸或纸,绘制成小旗。戴头上或系在花下,庆祝春日来临。公卿之家更是镂刻金绘,加饰珠翠或金银,穷极工巧,相互馈赠。



【文献】敦煌春迹

AC46

莫高窟第17窟外景


敦煌文献中,有关立春日的记载目前可见两条: 敦煌遗书 S. 610v《立春》、医药文献 P. 2666v《单方》。


其中,《立春》记载如下:

“五福除三祸,万吉[消]百殃。宝鸡能僻恶,瑞燕解呈祥。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S. 610v《立春》


学者谭蝉雪考证《立春》为《桃符题辞》,并认为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桃符题辞。通读诗作,它主要表现立春日时天气阴阳调和,人们趋福避祸的祈福心理,表达了人们心中美好祈愿。


五福,即古代中国民间关于幸福观的五条标准。分别是“长寿”:命不夭折而且寿数绵长、“富贵”: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身体健康而且内心安宁、“好德”:心性仁善而且顺应自然、“善终”:安详离世而且饰终以礼。


在古人看来,宝鸡与瑞燕均属吉祥之物,能给人们带来荣华富贵、子嗣昌盛。人们选择鸡、燕迎春祈福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为迎春,鸡鸣寓示一日开端,同样也可寓示一年之始,燕子则是春天常见的飞禽;二为祈福,鸡、燕为祥瑞之物,“鸡”音同“吉”,寓意吉利,能辟邪,而燕子向来是多产多子的象征。


P. 2666v《单方》


此外,P. 2666v《单方》记载:

“立春日,取富儿家田中土作泥灶,大富贵者,吉”。可见由立春开始就可以动土,从事营作。



◆◇◇◆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今日起,阳和生暖、万物生长,今日起,天暖谋耕、鸟语花香。


敦煌有春,愿你岁始无忧,幸运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