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深秋时节,寒风愈演愈烈,在更旺的炉火前,煮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和家人朋友一起共享片刻温暖,是为慰藉。
风吹魔女 莫高窟第146窟 五代
至于吃什么,我们国人的饮食自古讲究“顺时而为”。
俗语讲,“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霜降这天,是进补的大好时机。但因“秋燥”,此时更应讲究“平补”,温和地给身体机能提供适宜的能量,以免过犹不及。
细究古代敦煌的饮食,不难从中组合出一份属于深秋的“霜降食单”供君品尝。
蘑菇汤(图片源自网络)
敦煌人食用菌类的记录可追溯至唐朝。敦煌文献S.5927va中记载,“麦壹斗,买菌子一斗用”,想必敦煌人早就懂得诸多蘑菇的做法。
而秋季食用鲜蘑菇汤,不必添加过多的佐料,以免剥夺蘑菇本身的鲜香味道,鲜汤入口,品尝不尽的回味,加之蘑菇本身低脂、含锌的特点,健脾养胃、减脂降压。相比常出现在我们餐桌之上的椒盐蘑菇,这道清新的鲜香蘑菇汤,不失为怕胖又想要补充营养的“仙女”们优秀的餐前选择。
荠菜 (图片源自网络)
荠菜是古老的,可以追溯到《诗经》“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入口苦涩,回味甘美,便是荠菜的特色了。
人都说“三月三,荠菜可以当灵丹”,其实除了春天,荠菜上市分春、夏、秋三季,每年8-9月以及10-11月,也是食荠菜的时节。荠菜所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二硫酚硫酮,具有抗癌作用,大量粗纤维可促进新陈代谢,丰富的胡萝卜素对眼睛大有益处,“三高”人群食用荠菜亦可起到食疗功效。
敦煌善食荠菜早有记载,敦煌文献P.3491《某寺因佛事分配勾当帖》中,就有“荠酢”的身影出现,也就是加醋的凉拌荠菜。
撒网捕鱼 莫高窟第296窟 北周
“霜降鱼蓬勃,鲜味跑大街。”无论是钓鱼还是食鱼,此时都是上好的时机。
鱼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众所周知的,高蛋白、低脂肪,又易于消化吸收,为鱼肉吸引了一众“粉丝”。而霜降时节食鱼,不仅是因为这个时节肉味鲜香,更是由于鱼肉富含的镁元素可以让人快乐,能够有效改善深秋时容易出现的消极情绪。可以说是“身心皆宜”了。
在敦煌文献P.3468《驱傩词》中,就已经有“谷杆大于牛腰,蔓菁贱于马齿。人无饥色,食加鱼味。有口皆餐蒲萄,欢乐则无人不醉”这样的描述。虽然略显夸张,但生活的富足和喜悦的心情想必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了。
制酪酥 莫高窟第23窟 盛唐
饼类食物,曾“霸占”古代敦煌人的舌尖,强烈影响他们的饮食结构。
最迟在汉代,饼就已经出现在敦煌人的餐桌上。敦煌马圈湾出土的汉简中就有关于饼的记录:“膏饼一人直六十”。
敦煌文献中也有大量关于各种饼的记述,种类多达二十余种,差不多将所有的饼族成员都囊括其中了。
唐代,乳饼是“食中珍品”,士大夫阶层好之尤甚。
《饼饵闲谈》中记载:“饼,搜糍麦面所为,或合为之。入炉熬者,名熬饼,亦曰烧饼;入笼蒸者,名蒸饼;入汤烹之,名汤饼;其他豆屑杂糖为之曰环饼;和乳为之曰乳饼。”食用乳饼的好处也有记载,“乳饼面,治脾胃虚弱,赤白泄痢。”(元·忽思慧《饮膳正要》)
诃梨勒(图片源自网络)
既然是深秋养生局,饮品自然也要向药膳方向靠近。
敦煌人善酿酒,也善饮酒。酒里自有北方人的热情和彪悍,但又不是全然的粗犷,其中也有一番讲究的微妙。
“呵梨勒”(亦写作“诃梨勒”)原产于波斯,是一味药材,亦可酿酒。本是药师佛右手所持之物,《金光明最胜王经》中说:“诃梨勒一种,具足有六味;能除一切病,无忌药中王。”呵梨勒和庵摩勒、毗梨勒一起,可以酿造出极具异国风情的甜酒——三勒浆。
唐代韩鄂研究过此酒的酿制方法,并强调必须是农历八月开始密封,一个月后酿成。“味至甘美,饮之醉人。消食、下气。”正合适深秋饮用。
霜降之后,冬日更近一步。
除了落木几何,衣着多少,餐盘里的学问也是关注的重心。
今天,不如借鉴古人的饮食,来一场复古的聚餐,从素汤到鲜肉到药酒,舌尖得到大满足,身心同样舒坦,再配上点故事,这一餐,绝对是萧瑟深秋的一抹暖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