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莫高窟第428窟

莫高窟第428窟主室

第428窟位于莫高窟入口上方三层,为莫高窟最大的中心塔柱窟。此窟建于北周(557—581年),洞窟主室平面呈方形,设中心塔柱,塔柱四面各开一龛。东壁门南画萨埵那太子本生等,门北画须达拏太子本生;南壁画说法图、卢舍那法界人中像等;西壁画五分法身塔、涅槃图等;北壁画说法图、降魔变等,内容十分丰富。

本窟的参观重点是东壁连环画式的佛本生故事——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和须达拏广行布施。按照佛教经典的分类传统,“本生”描述的是释迦牟尼佛前世所做的众多善行故事。这些善行的积累导致了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成佛前的姓名)能够最终成就佛果。

东壁门南-萨埵太子本生

此窟东壁门南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本生故事画,描述了释迦牟尼佛前世的一则善行,是莫高窟早期壁画的重要题材。全画采用横卷连环画式的构图,情节发展自上而下,呈“S”形走向展开。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本的故事是讲:宝典国国王的三位王子外出游玩,他们在山里遇见了一只母虎带着七只小虎,饥渴交迫,即将丧命。这情景激起了小王子萨埵强烈的慈悲心,他决定舍弃生命,救活老虎。但老虎已饿得奄奄一息,无力吃下萨埵。萨埵便登上山顶,用竹尖刺颈出血,纵身跳下山崖,舍身饲虎。国王和王后闻讯赶到山中,悲痛欲绝,众人将萨埵太子的遗骨盛到宝函中起塔供养。

东壁门南-萨埵太子本生(局部)

东壁门北画须达拏太子本生。这幅故事的情节发展绘成上下三段,从上至下呈“Z”形走向。故事是讲:叶波国太子须达拏乐善好施,有求必应。敌国收买婆罗门,向他乞讨百战百胜的白象,太子慷慨相施。国王闻讯震怒,将太子驱逐出国。须达拏太子携妻儿驱马车而去,路上又遇婆罗门乞讨,他于是将马、车、衣物全部施舍。一家人千辛万苦来到遥远的深山中隐居修行。后来,又有一个婆罗门来索要他的两个儿子做奴仆。须达拏为了信守诺言,忍痛将二子也施舍给婆罗门。故事的最后,婆罗门将两个孩子带到叶波国出卖,为老国王知悉,将孙儿赎回,并迎太子回国。

东壁门北-须达拏太子本生

这幅连环故事画中的人物形象、衣冠服饰,均为中原式,并以山峦、树木、房屋作为故事情节的间隔和联结,把人物活动放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使画面富于生活气息,这是早期故事画受到中原绘画影响后的一个新发展。

东壁门北-须达拏太子本生(局部)

北壁东起第二幅是降魔变。佛经中说,释迦修道即将成佛,群魔非常惊恐,魔王波旬便纠集部众向释迦发起进攻,他们挥刀舞剑、施放毒蛇猛兽都不能伤害释迦。魔王波旬又让自己的三个漂亮女儿向释迦佛献媚,想以女色诱惑,佛以神通使魔女变成又丑又老。图中释迦佛端坐中央,神情泰然,周围的群魔面目狰狞恐怖,一个个挥舞着毒蛇兵器,佛前地下是降服的魔王。这幅画构图简炼、人物突出、色彩淳厚,人物动与静、美与丑的对比十分强烈。

北壁-降魔变

西壁北侧有一铺莫高窟最早的涅槃图。画面描绘了释迦牟尼佛在娑罗双树下安详入灭的场景,众位弟子侍立左右,神情悲痛。根据佛教的描述,佛陀和常人一样必须经受生、老、病、死的生命之苦,但由于他已参透生命的实相,所以可从各种精神烦恼中解脱出来,不再陷入轮回。因此,涅槃是指一种不再陷入任何执着和烦恼的精神状态,并非仅是对佛陀生命结束的形容。这幅图中横卧的释迦佛,既不是犍陀罗的右手支卧状,也不同于后来的右胁而卧,而是受中原影响的半卧式,造型古朴,富有时代特色。

西壁-涅槃变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本窟中绘有约一千二百身供养人画像,是敦煌石窟中供养人最多的洞窟。根据这些画像,可知此窟的开凿创建是北周时期河西地区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的典范。据《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圣历碑)等文献记载,北周王室贵族建平公于义曾在莫高窟造一大窟。公元565—576年间于义任瓜州刺史,此窟首位供养人像身着王公服饰,根据种种迹象,学界推测此窟窟主即是于义。

东壁南侧-僧俗供养人


窟顶西披-双猴纹


飞天与供养菩萨


中心柱南上部-莲花飞天四虎纹平棋


西壁-金刚宝座塔


东壁-飞驰的马


南壁-卢舍那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