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时开凿,此窟的窟形平面为正方形,窟顶是覆斗形顶,四面斜披内收至中心形成一个方形倒斗,故称覆斗顶。西壁开一敞口龛。龛内塑一佛、二弟子、四菩萨,这些塑像经清代重修,已非唐代塑像原貌。
西壁佛龛龛顶及窟顶藻井
西壁龛内佛光两侧绘佛弟子、飞天,下画婆薮仙和鹿头梵志。龛顶画佛传故事乘象入胎、夜半逾城。乘象入胎讲的是:传说两千多年前喜马拉雅山脚下有一个十分富饶的国家——迦毗罗卫,其国王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领,妻子是摩耶夫人,他们婚后一直没有儿子。有一天摩耶夫人做了一个梦:梦中她在菩提树下乘凉,突然一朵洁白的云自远方飘然而来,云端站着一头大象,一菩萨骑在大象背上,头戴宝冠,饰璎珞。摩耶夫人看着菩萨心里一阵紧张,恍惚间,菩萨好像变成一个男孩钻入她的右腋下,于是,摩耶夫人孕怀了太子悉达多。
西壁龛顶南侧 夜半逾城
夜半逾城讲的是悉达多太子因为出游四门,看见了生老病死,感到人生无常,决心出家摆脱生老病死,寻找真理。一天夜晚他骑了一匹高头大马,四天王托起马蹄,飞越城墙出了王宫,去到深山里潜心苦修。
西壁龛顶北侧 乘象入胎
在这个窟里,只绘制了佛传故事的“乘象入胎”和“夜半逾城”两个较为重要的情节,前一个情节表示释迦牟尼降生、也可说是入世,后一个情节表示释迦牟尼脱离人生的初始走向成佛的道路,因此这两个情节最能代表释迦牟尼一生从入世到出世而成道的经历。这两个情节对称地画在佛龛顶部西侧,淡黄的底色上,大象和马已经变为深赭色,色彩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右边飞奔的大象,健壮威武,前后两脚站在两个飞天所托的莲花上,前面是一乘龙天人引路。左边的飞马,潇洒矫健,天王紧托马蹄飞奔,前面是一乘龙天人一路。大象和飞马的周围是飞动的流云和盛开的鲜花,整个龛顶给人一种满壁风动,热烈而又欢快的气氛。
窟顶 飞天莲花纹藻井
窟顶是莲花飞天藻井,它是莫高窟现存最精美的藻井壁画之一,藻井井心以淡蓝色作地,象徵天空,中心绘一大朵莲花。佛教认为莲花是西方净土的象徵,孕育着灵魂。佛经上讲:要摆脱生、老、病、死等痛苦,只有从莲花中再生,从莲花中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在莲花中成长。这朵莲花,由14个卷瓣莲和14朵卷云纹相间环绕莲心而成。中间绿色的圆形内有白色的莲蓬籽。在青、绿、红为地色的卷瓣莲上,白色的短弧线作波形状排列三圈相互环绕,形成旋转性的团花中心。外层的卷云纹则以最亮的白色为主色,辅以青、绿、红、黄等色,使人观之犹如莲花正在旋转的色轮上放光,色彩绚丽,灿烂夺目。《华严经》说:“莲花妙宝为璎珞,处处庄严净无垢,香水澄淳具众色,宝华旋布放光明……”古代画师们就是根据经文创造了这些璀璨的莲花。围绕着莲花是四身执花飞天,在蓝天的映衬下,长巾飘举,遨游曼舞,周围浮云流动,似有风在吹拂。井心以外有卷草纹、联珠纹、垂角纹、帷幄等,颜色有淡红、深红、赭石、黄、白、绿、黑等,色彩丰富并且描绘细致。最外层是一组伎乐飞天,他们手握琵琶、箜篌、腰鼓等,淡黄的底色,与内层的蓝色相呼应,气氛热烈欢快。在窟内仰看,倍觉富丽堂皇,绚丽多彩,第329窟的藻井是唐代藻井图案的杰作之一。
北壁 弥勒经变
飞天,又名乾达婆、香音神。是佛教八部护法神之一,是歌舞散花之神,它不像西方的天使身上长着像鸟一样的翅膀;又不像中国的羽人,浑身长满羽毛;它仅两条丝绸的飘带,就在碧空飘飘荡荡,任意翱翔。它是古代艺术家高度想象力的结晶。敦煌的飞天,几乎每个窟里都有,而每一个飞天的动态各具特色,很少有重复的。第329窟的飞天就很有代表性。窟顶藻井中心有围绕莲花旋转的四身飞天,她们都是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动作犹如水中畅游的仙子般舒展自由,辗转的飘带,洋洋洒洒,周围飘动的流云与飞天飞行的方向一致,旋转的律动感更加强烈。藻井的外围也有一组12身飞天,他们手持各类天乐,有琵琶、箜篌、腰鼓、笙、古筝、横笛等。与内层的四身飞天遥相呼应,他们的飘带,翻卷略平直,飞的节奏似乎很快,洞窟西壁佛龛顶部也有12身飞天,他们或手握天乐,侧身吹奏;或手捧供品飘然而下,或扬手撒花,与窟顶飞天的整齐排列的形式迥然不同,显得更为潇洒、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