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莫高窟第296窟

洞窟内景

此窟是北周的代表窟之一,主室为覆斗型顶,西壁开一圆券形龛,龛内有彩塑五尊,主尊是倚坐说法佛,两侧各一弟子一菩萨,皆经清代妆修。佛着通肩袈裟,内著僧祇支,胸前结带。面相方阔,高肉髻,大耳扁平,神态端庄。至于主尊身份,由于弥勒佛多取倚坐,则此佛或为弥勒。但佛教艺术中有一种释迦倚坐像,专指释迦曾升天说法,优填王思念释迦,遂派工匠到天宫临摹释迦像,是为“优填王像”。此窟主尊的定名尚需要研究。

北披上段中部绘福田经变,画面分为两层,画6个场面:1、立佛图,画堂阁。2、植果园,施清凉。3、施医药。4、旷路作井。5、架设桥梁。6、道旁立小精舍。

画面一开始就是修建佛塔,六个赤裸上身的泥工正在修建一座砖塔,一人和泥,两人砌砖,两人送料,另外一人在场边挥手指挥。下层正建筑一座小佛堂,下面有砖砌台基,四周用栏杆围住,东西两面各有一身画工正在挥笔作画,屋顶上有上身裸体的泥工,正接房下另一泥工用长杆递上来的泥料,预备给即将完工的佛堂作最后的修整。紧紧相邻的是一座果园,画了三个人在树下休息。下层画着一个病人,由两人扶坐,正张口接受喂药。身后有人正在用药臼捣制药物。旁边画了一辆骆驼车,人畜都在水边休息,水井的东西画了饮骡马、骆驼等情节。画面上气氛轻松、愉悦,表现出在干旱的西北古道上遇到水井的活跃情景。紧接着在下层画了“设桥”,两个中国商人押着满载的驮队正在过桥,桥的另一面来了一位高鼻深目的西方商人,牵着两头重载的骆驼,领着商队在桥头相遇。十分生动地反映了六世纪丝绸之路上东西交往的情景。

五百强盗成佛姻缘

南壁绘得眼林的故事。故事情节由西向东依次绘出6个画面:

(1)王坐于楼阁式宫殿内,身著汉式广袖襦袍,殿前二大臣陈告五百强盗造反之事。

(2)国王下令剿匪。骑兵行进在山野途中,先锋二骑,主帅居中,不著甲装,侍卫撑扇遮阳,主力殿后。战士头戴兜鍪,身著铠甲,战马身披具装铠,头覆面廉。

(3)徒步的盗匪引弓发箭,官军骑兵挥舞刀盾,短兵交锋,战斗激烈。山丘侧野鹿警觉地谛听张望,另一侧猛虎蹑足而行,眈眈而视,待机进攻野鹿,渲染出战争的紧张气氛。这也是古代骑兵与步兵交战的一个场面。

五百强盗成佛姻缘(局部一)

(4)盗匪们终因寡不敌众而被生擒,赤身露肉,背缚双手,被夹押在官军骑兵中间,徒步而行。官军后卫执旌旗,凯旋而归。

(5)国王坐在四阿式宫殿内,审讯盗匪,处以抉目放逐山野之苦刑。被挖去双目的盗匪痛苦不堪,哀嚎奔逃,东倒西歪,痛不欲生。

五百强盗成佛姻缘(局部二)

(6)释迦大发慈悲,吹来雪山香药,盗匪双目复明,释迦又现身说法。被释迦教化的强盗,放下屠刀,一心向善,在山野中修行,终成正果。盗匪已为僧人,身著袈裟,头戴帷帽,在山野树下跏趺坐,禅定修行。两只鹿在河边悠然饮水,与禅修入定的主体画面相得益彰。

五百强盗成佛姻缘(局部三)

北壁绘须阇提故事,故事大意是:古印度特叉尸利国,国王提婆有十个儿子,各领辖一个小国.大臣罗睺弑杀老国王提婆而篡国,又用兵诛灭诸小国。最幼的小王善住闻讯携妻儿逃难,误入歧路,途中粮绝,善住想杀妻充饥,其子须阇提至孝,割己肉供父母食用。天帝释化作狮虎来试须阇提是否心诚,又以神力使须阇提身体复原。邻国发兵助善住王平叛复国。

须阇提太子本生故事

画面由西向东分为8个情节:

须阇提太子本生故事(局部一)

(1)夜叉告密。善住王入园观景,夜叉从地而出告密:大臣罗睺谋反,弑杀其父王和众兄长,现已派兵袭杀他。

(2)夜半出逃。城门紧闭,夜半时分,善住和妻儿逾墙出逃,善住爬在城墙上把儿子须阇提递给妻子,妻子在宫城外举手接儿。

(3)误入歧途。善住王携妻儿逃向邻国避难,慌不择路,误入路程长的路。画面中,善住王肩扛须阇提,王妃肩挑水罐,在荒野中行路。

(4)杀妻救命。途中断粮,饥饿难耐,善住王为保自己和儿子的性命,决定杀妻食肉充饥。画面中,王妃肩扛须阇提,善住欲举棒杀爱妻,须阇提举手示意,阻止父王杀母。

(5)割肉奉亲。须阇提为保全父母姓命,愿以己肉供父母充饥,图中须阇提跪在父母之间割肉奉亲。

(6)狮虎试诚。数日后,须阇提身肉殆尽,生命垂危,劝父母弃他前行逃命,其至孝精神感动了天神,天帝释化作狮子虎狼来啃其骨, 须阇提愿以残肉剩骨供狮虎充饥,天帝释以神通力复原了须阇提的身体。

须阇提太子本生故事(局部二)

(7)邻国出迎。邻国国王率群臣出宫迎接。

(8)邻国出兵。邻国发兵援助善住王平叛复国,一支骑兵出征,善住夫妇随行归国。画面中,主帅居中,兴幡;殿后仪卫举执牙旗,前锋举刀发箭,已为临战状态。

须阇提太子本生故事(局部三)

西披北段和北披西段绘微妙比丘尼故事,共计17个画面:

(1)微妙赌咒。前世微妙是一长者的大夫人,无子女,嫉妒小夫人生子得宠,便以铁针刺入婴儿头中致死。小夫人责问大夫人时,大夫人指天发誓,赌咒不是她干的,若是她干的,便来世夫死子夭。

(2)回娘家。今生微妙婚后生一子,后来微妙又怀孕,以近产期,决定回娘家生孩子。

(3)荒野生子。路途遥远,微妙和丈夫及大儿子也宿河畔,半夜,微妙生下二儿子。图中,丈夫卧地而睡,微妙痛生二儿子,身侧站着大儿子。

(4)蛇咬丈夫。血腥味引来了毒蛇,毒蛇咬死了丈夫,产后的微妙熟睡而未觉察。

(5)渡子过河。天亮,微妙才发现丈夫被毒蛇咬死,悲哭之后渡子过河,她先把小儿子送过对岸,回来再背大儿子,大儿子高兴地扑向母亲,不幸掉到河里被水淹死,对岸小儿子也被野狼咬死了。

(6)路遇娘家人。微妙孤身一人向娘家走去,中途遇见一位娘家人老梵志,老梵志告诉她娘家失火,全家人被烧死。

(7)暂住梵志家。微妙举目无亲,梵志怜悯不幸的微妙,收留微妙暂住他家。

(8)微妙再嫁。一位青年娶微妙为妻,屋前梵志送微妙成婚,对面三人是娶亲者。

(9)丈夫醉归。微妙再嫁后怀孕足月,一人在家临盆生孩子,丈夫酒醉而归,敲门,微妙不能开门。图绘丈夫敲门,另一人劝阻。

(10)逼食婴儿。恼怒的丈夫破门而入,撕打微妙,又用牛奶煎煮刚落地的婴儿,威逼微妙吃下自己的孩儿。

(11)微妙出逃。卧床的微妙思忖再三,再不能与丧失理智的丈夫生活下去了,决计出逃。

(12)墓园谈情。微妙走到野外的一座墓园,有一位刚死了妻子的长者子,来墓园祭悼亡妻,看到了美貌的微妙,心生爱意,微妙也爱这个有情有义的青年。

(13)微妙三嫁。微妙又有了一个家庭,心里非常高兴。

(14)微妙得救。婚后不久,长者子,暴病而亡,按照古印度习俗,丈夫生前钟爱之物包括妻子要陪葬,微妙被埋在丈夫墓中,盗墓贼掘墓盗宝看到微妙气未断又貌美,把她从坟墓中救了出来。

(15)微妙四嫁。盗墓贼首纳微妙为妻,不久盗墓事发,贼首被斩决。图左微妙四嫁成亲,图右官府处决盗墓贼首。

(16)野狼掘墓。盗墓贼首被处斩后,微妙陪葬又被埋入坟墓中,野狼掘墓吃尸体,微妙呼吸到了空气又活了命。

(17)削发为尼。屡遭不幸的微妙,皈依了释迦牟尼佛,入空门为尼姑,故称微妙比丘尼。

善事太子入海故事。此故事依据《贤愚经》所绘,是一幅绵延三折的大型横卷双栏式连环画,绘在西披南端、南披和东披。可分为28个画面:

(1)求子。勒那跋弥王有五百夫人,却无一子。他居宫思子,忧愁非常,又向日月山川数神祈祷求子。

(2)天神说子。天神知道国王求子心意,就在国王睡梦中告诉他:城外树林中有两个仙人,其一身有金色,聪明善辩,可求他转世为子。

(3)国王从睡梦中惊醒,立即带人去城外找到仙人,求仙人转世为其子,两个仙人都答应愿为其子。

(4)大夫人怀胎。不久金色仙人去世,国王大夫人也怀孕。

(5)降世。怀胎十月,第一夫人生下了善事太子。

(6)第一夫人所生太子,相貌端庄讨人喜欢,其母以前生性粗暴,但自从怀胎后禀性大变,温柔慈善,乐善好施。相师占相,为太子起名为善事。

(7)恶事出生。不久另一仙人命终,投胎于国王第二夫人腹中。第二夫人天性仁善忠厚,但自从怀胎后脾气大坏,见善不喜,乐恶嫉贤。孩子出生后,亦请相师占相,起名为恶事。

(8)三时殿。为使善事太子生活舒适,国王敕建了应时应景的三时殿,善事夏居凉殿,冬居暖殿,春秋居温殿。殿中有男女陪侍,国王和夫人常去看望太子的起居饮食。

(9)善事太子长大了,有一天,向父王请求出游观景,父王允准。

(10)善事乘象辇出宫,城民百姓夹道欢迎。

(11)遇乞丐。善事太子出游遇见一群乞丐,手端饭碗向他乞食。善事顿生怜悯之心,心里又有几分悲戚。

(12)屠宰。善事太子再次骑马出游,看见屠夫宰杀猪羊,长叹而去。

(13)观耕。善事太子出游来到城外田间,农夫驱牛扶犁耕田。土中的虫子被蛤蟆吞食,毒蛇又吞食蛤蟆,孔雀又啄食毒蛇。太子不明其理,农夫说明弱肉强食之理。这也是一幅古代农耕的田园风情画。周边绿树成荫,农夫只穿犊鼻短裤,手握把柄在耙地,此农具耙在农业科技史仍有其参考价值。

(14)狩猎。善事太子骑马再次出游至山野,看见猎师张弓搭箭射杀野鹿。善事问猎师何故捕杀野鹿,猎师回答说为糊口活命。善事叹息而去。

(15)捕鱼。善事太子再次出游,看见鱼夫们张网捕鱼,被捕的鱼奄奄一息,继而毙命。鱼夫告诉太子,为了活命只得捕鱼而食。善事哀怜众生,心想:众生各为自己活命而彼此残害,这该怎么呢?

(16)善事太子出游,目睹了人们为活己命而残害生灵的种种事,忧思哀怜,闷闷不乐。他想,如何才能使人们饱食足衣而不涂炭生灵呢?

(17)请求施舍。善事太子向父王请求开库,他要施舍救济百姓,父王疼爱善事就同意了。

(18)施舍济民。善事和侍者站在城楼上主持施舍。宫外臣员向百姓发放衣物,得到衣物的穷人欢喜而去。

(19)入海取宝。国库财物施舍将尽,为能有无穷的财宝,善事决定出海取宝,父王不允,善事跪地绝食苦求,父王才允准。恶事和五百商人同善事一起出海取宝,他们请了一位导师便起程了。

(20)长途跋涉。善事向大海进发,有的骑马,有的步行,驼马驮载着行李。

(21)至金银山。善事太子一行历经艰险,来到了金银山,导师疲劳之极,气绝身亡。善事和恶事等人继续向大海行进。

(22)宝归途船沉。善事一行乘船到大海中的七宝城,天女向善事献宝珠。恶事贪财多采珠宝,船超载,归途中沉船。善事怀揣宝珠,不被水淹,又把弟弟恶事救上岸。

(23)刺眼夺宝珠。恶事心生歹意,夜半,当善事熟睡之时,用树枝刺瞎善事双目,夺宝而去,一人返国。

(24)流浪他国。善事只身摸索前行,来到梨师跋陀国。

(25)善事遇见一群牛,牛王舌舐善事眼。牧牛人拔出他眼中的刺,又把他领回家疗好眼伤。

(26)乞食。善事在牧牛人家养好伤,请牧牛人把他送到王城中。善事在街上弹琴乞食度日。

(27)看园。梨师跋陀国的国王有个果园,熟果常被鸟雀啄食。园监寻找看护果园的人,见善事是忠厚之人,又可怜他,就雇善事看园。

(28)弹琴说爱。善事弹琴驱逐鸟雀。梨师跋陀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公主到果园观景,看见善事一见钟情。午饭时,公主让侍者把饭送到果园,与善事共进午餐。

由于壁面有限,故事至此戛然而止。至于善事太子与公主成亲、归国、宽恕弟弟恶事、施宝济困等内容没有画出,可看出画家只注重画面的统一完整,而对每个故事的情节的完整则不注重,在这里内容服从了形式,是画家绘画艺术意识高于文学意识的美术家自主意识的流露。

第296窟的壁画题材反映了印度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三教会通的具体体现,佛教与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三从四德等孔学理论道德观念能契合、能合拍、能互通,尤其在皇帝灭佛的声浪中,佛教积极主动地与儒、道靠近,就能与当时的统治者接近,从教义上兼收儒、道思想而会通,不失为有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