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莫高精神

坚守大漠 甘于奉献 勇于担当 开拓进取

|

20世纪40年代,常书鸿、段文杰、欧阳琳、孙儒僩、史苇湘等一批前辈专家,满怀对敦煌艺术的向往来到莫高窟。伴着大漠戈壁,土屋油灯,在这里扎下根来,开创了敦煌石窟保护、临摹和研究的基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有李其琼、李贞伯、万庚育、李云鹤、关友惠、刘玉权、贺世哲、施萍婷、李永宁、孙修身、樊锦诗等一批专家学者响应祖国号召,从四面八方来到莫高窟。与常书鸿、段文杰等先生一样,他们来到莫高窟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漫漫黄沙,掩不住他们探索敦煌石窟的热情;大泉苦水,冲不走他们保护敦煌石窟的决心。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忍受着和家人分居两地,子女无法接受正常教育的痛苦,默默无闻地守护着祖国的文化宝库。“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他们被称为 “打不走的莫高窟人”。

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为敦煌研究院带来全新气象。虽然莫高窟艰苦单调的生活并无多大改变,但仍不断有各学科专家学者、青年学子从天南海北“自投罗网”来到大漠深处,顾大家、舍小家,弃享受、耐寂寞,刻苦钻研,在诸多领域卓有建树。

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仍有莘莘学子,投身敦煌,淡泊明志,弦歌不辍,将前辈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

长期以来,无论在敦煌研究院内部,还是社会各界都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在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人身上积淀和凝结了一种代代相传的可贵的精神。2014年,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在“敦煌研究院成立70周年座谈会”上将这种精神明确命名为“莫高精神”,并将其内涵概括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

坚守大漠,就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执着品质;甘于奉献,就是潜心治学、淡泊名利、克己奉公的无私精神;勇于担当,就是不忘初心、为国尽责、勇挑重担的使命意识;开拓进取,就是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一代代莫高窟人择一事终一生,以满腔赤诚、终身心血写就的“莫高精神”,成为敦煌研究院七十五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19日上午,习近平从北京乘机抵达酒泉市所辖敦煌市,即前往莫高窟考察了解莫高窟历史沿革和文物保护研究情况,并走进洞窟察看历史悠久的彩塑、壁画。他强调,要十分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加强石窟建筑、彩绘、壁画的保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习近平接着来到敦煌研究院,察看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听取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情况介绍,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他对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工作表示肯定,强调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要加强对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要加强敦煌学研究,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要关心爱护科研工作者,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科研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搭建更好平台,提高科研队伍专业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是鞭策,更是动力。诞生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成长于万象更新的新中国发展之时,壮大于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中的敦煌研究院将不负期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传承“莫高精神”,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创新时代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发展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弘扬事业,坚定文化自信、全面实施文化强国发展战略,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增进世界各国民心相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