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新华社敦煌8月13日电(记者韩冰、朱瑞卿、范培珅)坐落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的莫高窟是久负盛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近日,记者第一次探访莫高窟,不仅为其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彩塑所倾倒,对于莫高窟管理的三个细节更是印象深刻。8月9日,游客在莫高窟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细节之一,借助观影合理分流游客。进入莫高窟后,工作人员首先引导游客进入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两部电影短片。影片制作精良,其中之一是具有立体全景视觉效...
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资助,以敦煌研究院为实施主体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敦煌图案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训》于2023年6月20日正式启动报名程序,面向全国招收学员。截至7月31日,项目组共收到108份有效报名材料。依据本项目招生计划与要求,评审组认真审阅了报名人员提交的图文材料,围绕本次培训项目的定位和目标,综合考量学员的专业方向、职业、履历成果、地域分布、年龄结构等多方面因素,最终遴选出...
观众朋友们:因举办活动需要,敦煌艺术馆(兰州院部)将于2023年8月19日(星期六)临时关闭一天,8月20日(星期日)起正常开放。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总书记的讲话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为推动甘肃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指明了方向。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16895处文物遗址熠熠生辉,7...
撒马尔罕(Samarkand)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是丝绸之路上非常重要的枢纽城市。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粟特地区地处欧亚大陆十字路口,是欧亚大陆不同地域文明汇聚交融之地。粟特人善于经商,大致从4-9世纪,粟特人几乎垄断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成为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使者。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段,是汉唐时期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也是中外文化交融的高地。作为西域来客入华的首站,敦煌也是粟特人最为重要的活动地之一。...
各位考生:现将省直文博单位2023年公开招聘总成绩予以公布,请登录省文物局网站或关注省文物局微信公众号查询。
8月4日,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美术馆、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从敦煌出发——吴健摄影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一层8号厅揭幕。在相机与光影的艺术表达中,丝路文化遗产的历史风貌由此徐徐展现。展览将持续至8月15日。“从敦煌出发——吴健摄影艺术展”正式揭幕展览分为“丝路印记”“百窟千像”两个单元,共展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吴健,...
近日,我院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副研究馆员朱晓峰所著《榆林窟壁画乐舞图像研究》一书正式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敦煌研究院学术文库”成果之一。本书前期调查和研究得到2017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一等项目资助,出版由2021年度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出版项目资助完成。全书字数共计35万字,其中使用图片645幅(包括总录部分432幅,研究部分213幅),图表16张,分《榆林窟壁画乐舞图像内容总录》《...
碑刻文物对研究古代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古代文字、书法、文学的演变等具有重要的价值。为加强我国古代碑刻文物的保护管理利用,近日,国家文物局遴选并公布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这批文物保管、收藏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44处文物保护和收藏单位,包含从战国至清代的汉文、藏文、蒙文、满文、维吾尔文等20多种文字的碑刻、摩崖石刻等,共计1658通(方)。我院5方石刻上榜,分别是北凉婆罗迷文残经幢...
根据《甘肃省文物局直属事业单位2023年校园招聘工作人员公告》,敦煌研究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计划校园招聘20名工作人员,经发布公告、宣讲推介、报名、资格审查、面试、体检和考察确定拟聘人员11名。现将拟聘人员予以公示(见附表),接受社会群众监督。如发现有影响录用的问题,可通过电话、来信、面谈等形式反映,我们将认真受理,及时调查核实。如不存在影响录用的问题,将按有关规定办理录用手续。公示时间: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