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窟开凿于初唐,为覆斗顶方形洞窟。主室窟顶藻井画莲花井心,周围连珠、卷草、方格花、花串边饰,四披画千佛。
西壁开一龛,龛内塑像为清代重修。龛顶“说法图”画在椭圆形五彩云层之中,弥勒佛居中倚坐,周围菩萨姿态各异,肤色不同,神情和悦,造像优美。龛壁南北侧画维摩诘经变“文殊师利问疾品”与“方便品”,维摩诘(北)、文殊(南)及听法从众相对,均面向龛外,整龛壁画布局、构图形式别具一格。
西壁佛龛内塑像
南壁画《弥勒经变》。上端画弥勒菩萨在兜率天为圣众说法的情景。中端及两侧画三身佛像,表现的是《弥勒下生经》中的弥勒三会。下端画儴佉王及王妃、大臣、宫女剃度出家的场面。
北壁画《阿弥陀经变》。画面中部画阿弥陀佛、两胁侍菩萨及众供养菩萨,下部画十二人组成的舞乐及坐于莲花池中的供养菩萨,上部画西方净土的建筑、虚空、赴会佛及飞天,为初唐内容最简单的阿弥陀经变。
东壁门上的十一面观音是莫高窟最早的密宗菩萨画像,规模较大,构图为横长方形。碧水池中托出莲花座,十一面观音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左手抚左膝,右手上举,大指和二指屈成环形,其余三指微屈成说法相。身侧各有一身供养菩萨胡跪莲花上,一身双手合十,一身双手托盘供养。
十一面观音变
十一面观音是密宗六观音之一,其名称作大光普照观音。不同的经典对于十一面观音造像的轨迹略有不同。其臂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等形象,且持物及印相也均有不同。其头为十一面:正三面为菩萨面(慈悲相),左三面为嗔怒面(威怒相),右三面为凶猛面(利牙出相),后一面为笑怒面(暴恶大笑相),顶上为佛面(如来相)。每面戴宝冠,宝冠中有阿弥陀化身。十一面尊容所表现的,似乎是表现观音在人间灾厄时,发挥其不同的神力。
莫高窟从初唐始有佛教密宗菩萨画像,直到元代莫高窟艺术终结,历经唐、五代、宋、西夏、元五个朝代,七百余年从无间断,而且越来越多,越来越完美。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画师,给我们留下了不同造型、不同布局、不同艺术风格的密宗菩萨画像。
另外,门南北两侧还各画说法图一铺(门北说法图中两胁侍为十一面观音)。
1983年推移表层甬道,露出底层甬道南、北壁五代画菩萨各二身,色彩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