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七月十五这一天,是佛教盂兰盆节、汉民族祭祖古俗、道教中元节的混合节日,民众会在这一天祭祖先、超度亡魂。
这一天,我们可以看到儒释道文化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交融。
佛教的盂兰盆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
《大目犍连变文卷》-北宋-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犍连)得到神通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他用神通眼观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于是用神力给母亲送饭吃。但是钵中的饭刚送到母亲手中,还没入口就化为灰烬。
《盂兰盆经赞述》(P.2269)-图片来源:法国国家图书馆
目连无奈,求助于佛祖。
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救不了,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僧众的力量,救出你的母亲。”
目连依世尊的指点,真的使母亲脱离了饿鬼道。
佛教便将这一天定为盂兰盆节,来自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意译为“倒悬”,指“人被倒挂”,用以形容三恶道众生的苦厄之状。“盂兰盆”,则为“解倒悬”之意。
佛教认为在七月十五日这天如法布施僧众,可解救亡亲的倒悬之苦,以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榆林窟第19窟-目连守孝-五代
孔子奉“孝”,他认为家庭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前提,并强调“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
《论语·为政》中,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
“目连救母”的精神内涵与儒家孝道观念不谋而合。
正所谓“世间所有的离别,都会以另一种方式重聚”,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亡故的祖先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后代。但祭拜仪式不局限于特定的七月十五,而是在七月底之前的某天傍晚举行祭拜仪式。
祭拜时,要将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敬地放于供桌之上,再为每位先人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为止。
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供奉。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则要烧纸钱衣物。
到了道教这里,七月十五被称为“中元节”,这一天恰逢夏秋之交,是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阳气渐衰,阴气更盛。
这一天是地官的生日,阴曹地府会放出全部鬼魂。
道观举行盛大法会,为死者的灵魂超度。民间亦设道场,以食物祭祀,安慰游离于人世的鬼魂,祈求自己平安顺利。
谈到祭鬼,人们不禁好奇,“鬼”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虽然谁也没有见过“鬼”,但是古人对于“鬼怪”的想象一直没有停止。
在种种想象中,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降魔成道图》提供了许多关于“鬼文化”的猜想,其中各种各样“鬼”的形象大胆奇特,令人叹为观止。
降魔成道图-五代-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
这幅绢画里,众多妖魔鬼怪虽然还没有被学界明确定名,极具冲击力的形象就足以被人记住。
这只“鬼”手里拿着轮子一样的武器,身着铠甲两臂上举,两眼圆睁瞪着前方。他身边的两个宫女神色紧张,用手臂紧紧抱住“鬼”的腰部,似乎在阻止这只“鬼”的前进。
这幅图像中的鬼怪,身子是人的身子,脖子上却长了三颗蜥蜴头!他双手高举过头顶,手里托着一个小鬼。小鬼手持弓箭,引弦待发。
根据《修行本起经》,魔众里也有“或一颈而多头,齿牙爪距”的形象。图中的鬼怪就比较厉害了,何止颈上多头,连胸部和腹部都是头面,都有点数不清这是几颗头了。
这幅图中鬼怪的一手上指,一手持斧,正是魔众里向佛陀进攻时“擭持戟鉾”的形象。但更奇特的的是,鬼怪的脸上还紧贴着一个小人,盖住了鬼怪的鼻子而刚好露出双眼的位置。
不得不说,想象力这方面,我们可能真的要输给古人了。
儒、释、道同在这一天“撞车”,盂兰盆节的供养、七月半祭祖、中元节祭鬼,无不在传递爱亲孝亲、不忘先人恩泽的传统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