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敢于扬帆,乐见后浪”本期《扬帆者》带你走进敦煌莫高窟见证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接力扎根敦煌十年后,苏伯民终于感慨“这个地方,确实是了不起”。1992年,化学专业出身的苏伯民来到莫高窟,那时的他对敦煌的一切几乎一无所知,感觉“每个洞窟都差不多”。30余年默默坚守,如今他已成为壁画艺术的守护者,亦是敦煌历史的倾听者、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者。他所在的敦煌研究院,以技艺与匠心唤起了敦煌壁画深沉的记忆,使其在时光...
敦煌,如历史长河中的一湾清泉,照鉴过去,也照耀未来。80年前,1944年1月,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结束了敦煌石窟近400年无人管理、任凭损毁、屡遭破坏偷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敦煌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表示了对这座底蕴深厚的丝路古郡的向往。2019年8月,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深情地表示,此行实现了一个夙愿...
鸣沙山下、宕泉河边,跨越千年的莫高窟静静伫立。往事并不如烟。自汉武帝凿通西域,置河西四郡,敦煌经历两千多年的风沙侵蚀,在历史的脉搏中跌宕起伏、绵延不绝。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以中华文明为根基,交汇融合世界各种文明,成为人类文明最著名的十字路口。大漠风沙、残垣断壁、劫掠偷盗,肆意破坏,莫高窟岌岌可危。1943 年,旅法艺术家常书鸿的到来种下了莫高窟保护研究的种子。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代敦煌人赓...
他们,扎根大漠,只争朝夕,与时间“比速度”,只为抢救保护古代壁画、石窟寺、土遗址等文化遗产;他们,赓续接力,广寻良策,与岁月“扳手腕”,甘愿用青丝华发换来文化瑰宝青春永驻;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2024年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莫高窟第130窟保护现场讨论交流(前排左一郭青林、左二赵林毅、左三苏伯民...
“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今天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荣膺“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荣膺“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首次开展“国家工程师奖”表彰,旨在表彰工程技术领域先进典型...
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19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文化力量。蔡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遗产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实践引领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的必修课。从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把“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作为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之一,到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
11月15日,根据樊锦诗工作和生活经历改编创作的电影故事片《吾爱敦煌》在敦煌举行首映礼。该片以“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和“时代楷模”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的先进事迹为题材,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李云鹤等为原型,以樊锦诗为主要人物,生动鲜活地讲述了一代代“莫高窟人”全力保护敦煌文物、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并...
11月8日下午,“敦煌文化环球连线——走进瑞士西北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线上交流活动成功举办。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以《从敦煌壁画日、月神图像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为题,通过对敦煌壁画中日、月神图像的来源及传播轨迹的分析,讲述了丝绸之路上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包容、交融发展的历史特征。此次活动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外事办、敦煌研究院主办,瑞士西北应用科学与艺术大学、敦煌市人民政府承办。甘肃省政府外事办党组成员...
耄耋之年的樊锦诗在敦煌初冬下午的阳光里用她瘦弱的双手合上书卷这份耗费了她十几年心血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7、259窟考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