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8月19日,“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甘肃敦煌开幕。来自16个国家的石窟寺保护研究专家聚焦“助推‘丝路文化’交流,筑梦‘一带一路’建设”主题,展开广泛交流研讨。本次论坛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甘肃省文物局、酒泉市人民政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联合承办,敦煌研究院、敦煌市人民政府具体执行
敦煌,丝路咽喉,文明交汇。自公元4世纪起,这里开始了10个朝代1000多年的开窟活动,形成了如今莫高窟735个洞窟、2000多身彩塑、4.5万平方米壁画的宏大规模。丰富的历史遗存,不仅照见中华文明的悠久深厚,更折射出多元文明荟萃的绚烂景象。如今,这里正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迈进。古老文化迸发新意,对外交往谱就新篇。8月19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甘肃敦煌举办。文明互鉴...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财政厅主动聚焦“典范”“高地”建设,强化财政资源统筹,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全力支持敦煌研究院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考察,首站来到敦煌莫高窟。他说:“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
星月亘古,敦煌千年。一千多年间中外文明在敦煌交流互鉴、碰撞交融、和谐共生,在莫高窟中留下历史的印记。世界见证,守护敦煌...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前排左三)和团队成员在莫高窟第130窟保护现场讨论交流。敦煌研究院供图在崖壁上开凿石窟,坐禅修行。从此,莫高窟诞生了。这一年,是公元366年。“来莫高窟如同一场梦,这一梦,就成了一生。”“到莫高窟只看了一眼,这一眼,就延续千年。”这,是今天的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的写照。“80年前,以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文物工作者看到敦煌艺术的珍贵价值,坚守西北大漠,开创了敦煌莫高窟保护、研究...
习近平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7月27日,酒泉市政府与敦煌研究院正式签订昌马石窟、东千佛洞石窟、五个庙石窟保护利用合作框架协议,挂牌成立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酒泉工作站,“地院合作”又添精彩之笔。签约仪式。酒泉市文物资源富集,特别是石窟资源独特,但由于长期受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制约,玉门市昌马石窟、瓜州县东千佛洞石窟、肃北县五个庙石窟存在保护基础薄弱、专业人才匮乏、考古研究滞后等问题。为打造敦煌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
“作者对天文历法、佛籍语言的解读曾使很多读者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中古的世界,这不是一般纯文本的阐释,而是更贴近灵魂叩问的方式,去探测古代繁星闪烁的敦煌天空。”《狷庐文丛》(全三册),邓文宽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4月记忆是抵抗时间的方式,却如梦般易逝。记忆落在纸面载体上,浩荡的人生画卷铺开,生命便获得了一种更永恒的星座。最近阅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邓文宽的三本《狷庐文丛》,分别是《天文与历法...
巨大球幕亮起,一个个异彩纷呈、如梦如幻的洞窟出现在观众眼前。精美的塑像触手可及、绚丽的壁画近在咫尺,观众跟着镜头漫游莫高窟,沉浸式感受敦煌艺术的精妙。球幕电影《梦幻佛宫》时长20分钟,随着画面的切换,观众席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叹。莫高窟经典的塑像和壁画是如何动起来的,洞窟内的3D场景和360度视角又是如何实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敦煌研究院30多年不停歇的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中。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